01
我是一个不适会参加同学聚会的人。
这年代,各种群各种社团各种聚会特别多,我今天想谈的是同学聚会。
这年代谁没同学啊,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MBA、兴趣班,同学多得都记不清名字了,从最开始的期待激动、沉静思索后,我发现我真的是一个不适合参加同学聚会的人。
所以每次同学组织聚会找我,我总是很忙,也确实是真忙,尽量拒绝。
记得最初参加同学聚会那几次,我异常兴奋,提前就把休息时间安排好,甚至连穿什么衣服都会琢磨一番,生怕漏了聚会错过了珍贵的时刻。终于到了聚会时间,多年没见的老同学相见分外亲切,大家都感觉比身边的亲戚朋友还要亲密万分。就像找到了一种很深的归属感,曾经的好友对望唏嘘,曾经不熟的同学也一下像好友似的熟络起来。举杯换盏,我们像是回到了青春那年,惊喜欢庆曾经的想识和今日的重聚,我们像亲人一样希望这种情绪能继续延续,不聚不散,永聚不散。
可是,聚会终究还是要给束,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圈,生活还要继续。其实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既熟悉又陌生。聚会在最初的揣度与展示之后,大家都已非常熟悉,谈论话题渐渐缩小为同学之间的家长里短。混得好的同学怀揣好奇的想看看曾经的那些同学现在怎么样了;混的不太好的同学想看看混得好的同学能不能帮扶一把;但从内心讲,玩得好的能说上贴心话的还是那几个,多数仍如曾经般过往不流年。
刚开始,我以为我们是姐妹兄弟相聚,永不分离……可我渐渐悟出,我们每个人都还是自己,只是在某个时刻有所交集而已。每个人的生活其实没多少真正的交集,流年似水,似水流年,我心里居然升起一些莫明的感触:亦喜、亦伤、亦惜、亦感……
我不适合参加同学聚会02
我终是明白了,我是不适合参加同学聚会的人。
并不是我对青春不怀念,更不是我对同学没感情,而是,聚会于我是并无养分的事,并为此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吃喝,玩乐、倾听,打探,既谈不上休息也谈不上真正的放松,我问自己,如果我的生活中没有了这些同学,会怎样?仔细想想,并不怎么样,前些年孤军奋战也都过来了啊,谁也没有赖以谁的存在而活下去啊!一切只是心底里一份情丝,一份情怀,但生活总是要向前继续的。
听说,热衷同学聚会的是害怕孤独的人,精神依恋的人,意欲在聚会中寻求情感寄托与认同的人。而我,本就是一个灵魂孤独,不适合聚会的人。
曾经的我或许也是那样的人。看似热闹的场景却愈发刻画出每个人的孤独。
孤独是什么?孤独这两个字拆开看,有小孩,有水果,有走兽,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热热闹闹的大聚会,人情味十足。
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
小孩、水果、走兽、蚊蝇自然热闹,可这些却被组合为“孤独”。是不是值得寻味?
最深的繁华处却是最深的寂寞。
我不适合参加同学聚会03
不擅聚会的我更愿意把时间投入在工作上,或陪孩子上,因为我觉得远处是风景,远去的也是风景,我手上的时间才是宝贵的,我怕我没捏住手中的风景,又换来明天的回首追寻。
因为我知道,自己的生命浪费不起。同学之间如果有事沟通,难道不可以是一个电话、一个单独相约的事儿吗?一定要一帮人在一起吃吃喝喝消耗上大半天甚至几天几夜时间吗?
听过一句话,超过八人以上的聚会,就无任何价值了。
极为赞同。人多的时候,你想谈某件具体的事儿?不可能。还是私下单独约吧。不想聚会的我想把工作做得更好点。
不适合聚会的我想抽出的时间用在孩子身上。
不适合聚会的我想码点小文章自我反思下。
不适合聚会的我想在工作上再努一把力。
我不适合参加同学聚会04
当不再参加各种同学会的时候,很可能会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或被认为高傲。可那又如何?
《半生缘》里写到“人到中年以后,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在这种巨大的孤独感驱使下,让他们强烈地想寻求一种依靠感。而加入某个群体,似乎可以满足这种依靠感。如果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就等同于他们被这个群体抛弃,就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心灵的依托,这是一部分中年人所不能承受的。
心理学家S.沙赫特认为合群与恐惧有关,合群能降低恐惧,恐惧程度高的人比恐惧程度低的人更倾向于合群。当恐惧时与他人在一起,可以看到他人如何反应,据此来确定或评价自己的反应。
所以当人们面临不熟悉的情况,力求了解这个情况时,导致了合群行为。换句话说,一个人越自信,其恐惧度就较低,那么他对合群的需求就越低。因此有可能表现为不合群。而害怕独处更是由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不安引起的。
有人说不加入群体的人很孤独,其实,孤独的不一定是缺席聚会的那个人,可能是正在狂欢的那群人。
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失去他人的关注,我们惶惑不安。
独处是不孤独的开始,当惧怕孤独而被孤独驱使着去找寻另一群孤独时,那才是最孤独的时刻。
我不适合参加同学聚会05
曾看过一句话:成功的人身边都没有太多朋友。
比如,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才华不被自己的君王理解和接受,并遭到排挤和迫害;
比如,司马迁遭宫刑,但他能忍受独处和白眼,最终成就《史记》;
比如,现代的鲁迅也是“一个人的斗士”,但正因为如此,才更显出他的伟大;
他们都是擅于独处的高手?
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在于他思维方式与普通人的差异性。因为思维上的差异,成功人士已经脱离了一般人的趣味,所以看起来朋友不多。
所以,不要再去纠结和害怕什么成功者的寂寞和不合群了,成功者只是看起来寂寞,精神上却是异常之饱满。
或许你会说,我不需要如此成就,我只想做一个平凡的人。可即便如此,我们普通人若想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更多的自我尊严,哪一种不一样是需要独自寂寞地努力?
在多数人的思维里,同学聚会别人去了,我也必须去㕻则是不合群。别人家孩子都报班了,我也得给我孩子报,否则我会落伍。假期别人都在朋友圈晒旅游照片,我也要去旅游,管它看人头有多大意义,不去旅游没照片晒显得我生活没别人有质量……人是怕寂寞的,于是,大多数人都选择合群,选择了在喧闹中找存在感。可我以为,刻意的合群,实际上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并不是找到组织就从此不再孤单了。因为当你工作不顺时,当你频临破产时,当你大病来袭时,真正帮助你的人还会是那些曾经觥筹交错的人吗?
这不用辩驳了,大量生活案例足以说服你。
把安全感寄托于外物与他人,还将怎样掌握自己的命运呢?自助者,天助。
阿兰·德波顿说,“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呆在他的房间里。”
只有一个人静下心来,真真实实地面对自己的心,他才会在黑暗中看得见属于自己的那道曙光。
我不适合参加同学聚会利用独处的时光,做些更积极的事,即便我们仍然是个平凡的人,我们却已然获得了一种战胜恐惧与孤独感的能力,这就是成功。
一群人的狂欢带给我们的只是喧嚣过后更加的寂寥罢了。
我不适合聚会,真实的我必须学会适当地脱离群体,独自思考并承担起自己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