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群
2023年2月12日,唐河县源潭镇马湾村村民李群成在清理位于今村东岗坡下原生产队牛屋院时,发现一通石碑。经该镇汉画像石收藏家、河南省非遗传拓传承人方清亮先生清洗拓片,原来是民国31年(1942年)3月,源潭镇马湾村保长及村民为陆军第七十四师师长李达卿立的德政碑,距今已80多年了。
源潭镇位于唐河县城北偏东13公里处,西临唐河,东临毗河。清初以来,河运发达,逐步发展成为宛东、唐北著名的繁华商贸古镇,清雍正九年(1731年),在此经商的晋陕商贾兴建的山陕会馆就是源潭商业兴盛的标志,素有“小汉口”之称。
抗日战争时期,京汉铁路及其以东地区被日军侵占,源潭地处偏僻之地,少受兵燹之害,又占航运之利,使商业、轻工业、手工业得以快速发展,成为方圆数百里货物集散地。马湾村就位于唐河右岸,与源潭街隔河相望。1975年8月上旬,唐河发生百年不遇大洪水,村庄被冲毁,后西迁2.5公里代店村北岗上另建新村。
据《源潭镇志》载,民国29年(1940年)7月,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五军七十四师进驻源潭、马湾等村两年多。师部驻源潭山陕会馆院内,439团团部设马湾湘鄂会馆(亦称大王庙),操练场在村西黄土盖,打靶射击场在代店村东岗下。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曾亲往马湾大王庙检阅部队。
最近,马湾村出土的这块石碑就是七十四师驻马湾期间,治兵爱民、军民关系融洽,保长赵子建率村民为其师长立的德政碑。该碑高1.78米,宽0.65米,厚0.14米,碑顶呈半圆形,用优质青石雕成。石碑正面竖行楷体阴刻着立碑时间,碑之名称和立碑人。右边为:中華民國三十一年桃月榖旦;中间为:陸軍第七十四師師長李公達卿德政碑;左边落款为:唐河縣馬灣村趙子健暨全體民衆敬立。碑额是:山高水长四个隶书大字(右上角山高二字损坏),字体大小有别,遒劲有力。
背面为碑文内容,其碑额阳刻“德霖衆庶”四个篆书大字;右侧碑名竖排阴刻隶书大字:陆军第七十四师李达卿师长德政碑(原为繁体,下同);左侧为落款日期。碑文为隶书,位其中间,共竖排10行,每行44字。记述了自李达卿师长率部队驻防马湾以后,注重公共卫生,帮助农民耕作,建学校、修桥梁等功德。村保长为感其善举,为师长立碑云云。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82419/f1f4fcc6724cefe8.jpg)
该碑碑文言辞优美,简洁精炼,用典得当;书丹、刻碑陈品一为源潭书法名人,楷、隶、篆三体皆优,对研究民国时期源潭及马湾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石碑原立赵子建家院后门不远处,附近埋葬有在源潭抗击日军而牺牲的国军士兵。
“75·8”大洪水后,马湾搬迁新址时石碑被放置牛屋院。至于石碑上赵子建名字被凿,据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赵姓后人怕受牵连而为之。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撰文者靳树堂为国军军政人员,站在其自身立场撰写碑文,所述内容充斥溢美之词,乃今研究者应该注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