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们讲到了了李鸿章在军事上的出色战绩,今天我们再看看他又在促进民族自强自立上做了哪些努力。 19世纪50年代,清政府正处于两面夹击的尴尬状态中。国内有太平天国步步紧逼,国外英法联军又打到了家门口,真可谓是内有狼外有虎。先解决哪个问题成为了摆在清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 虽然后花园圆明园都被烧了,清朝统治者还是决定,先把内部矛盾解决掉。 家里没人捣乱了,才能腾出精力来收拾外面。于是,清政府就开始了一面重点打击太平天国,一面抽空应付外面洋人的忙碌阶段。 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这个名字很高大上的部门,最开始只是由一群没有编制的借调人员组成,具体来负责对外事务。李鸿章也在其中挂了一个职务。 李鸿章这个人,有才华有见识,把洋务作为一项事业来做。军事上,造强国之兵;商务上,又开办了多家企业。总之,他具有能够发现什么对中国好的独到眼光,并且发现了好事还能想方设法去办成。 李鸿章最开始做洋务,是从购买枪炮开始的。那时候,李鸿章率领淮军从安徽去往上海,在和外国军队接触的过程中发现,洋人的武器十分精巧,很轻易地便能以少胜多。于是他想借用洋人的武器武装淮军,来打败太平天国。 在李鸿章的积极推动下,淮军上下很快便用上了新式武器。李鸿章自己就说过,军队里5万人中就有3、4万杆洋枪。这些先进的武器,有些是从外面购买的,有些却是李鸿章自己的厂子造的。 在购买武器的过程中,李鸿章发现,洋枪洋炮好是好用,就是太贵了,怎么才能降低成本呢?这个时候,一个叫做马格里英国人向李鸿章建议,可以开厂子自己造武器。李鸿章觉得可行,说干就干,筹建了上海洋炮局。 虽然上海洋炮局是在洋人的提议下建起来的,但是打造自家武器这种大事儿不能全交给洋人,有点让人不放心。于是李鸿章把丁日昌调了过来,帮助自己制造军火。 上海洋炮局投入运营后便见了成效,一个月能生产六七千枚炮弹。生产出来的武器都用来武装淮军,淮军实力大增。 1863年李鸿章去往苏州,作为武力上坚强后盾的上海洋炮局也随着迁往苏州,成为了苏州洋炮局。这个时候的洋炮局,虽然办公场所宽敞了许多,但是硬件还是有些落后。正好有一只英国的舰队要回国了,舰上有一些先进的设备和武器,李鸿章就找人偷偷把这批设备买了下来。 设备有了,生产规模就可以扩大了,李鸿章就考虑着,可不可以尝试制造轮船和长炸炮啊。虽然想法是好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只靠军舰上的那点设备还是不行,只能继续买了。李鸿章派丁日昌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找到了一个美国人的工厂愿意对外出售。 这个时候,恰好清政府又从美国买了一批机器回来。于是李鸿章就把购买的铁厂和苏州洋炮局的两个车间合起来,再加上买的机器,组成了江南制造总局。 江南制造总局就是个很像回事的大型制造工厂了,不仅能制造大量的机器和各种洋枪、洋炮、弹药、火药,而且也能制造轮船了。就是船造得有点慢,10年才造了7艘。但这也是中国制造业的一大进步。 江南制造总局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同样地,耗费也是巨大的。一直赔钱也不是个事儿,总要想个办法挽回点损失。于是这个时候,民用工业走上了历史舞台。 当时采取的方法是官督民办,官方仍在上头管着,具体经营由民营企业家负责。这样做的好处是民营企业间可以出钱出力,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但同样也有很大的弊端,由于官家还是参合其中,就会出现官员要个好处或者往企业里边塞人等情况。很容易干扰经营,民营企业家们也干得束手束脚,企业基本没什么盈利。 凡事总有例外,瘸子里也能拔出将军来。在一片亏本的愁云惨淡中,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就很出彩了。作为效益最好的龙头企业,轮船招商局不仅为官督民办这种形式挣回了面子,而且这个企业一直屹立不倒、沿用到了今天。这也就是后来的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它有一个很有名的子公司——中国招商银行。 除此之外,李鸿章旗下的开平矿局和中国电报总局效益也不错。由此可以看出,民营企业不是不能办,关键是怎么办,需要官方少做干预。但是在中国当时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就是政绩、就是油水,轻易不能撒手。所以只能采用官督民办的形式,民营企业家说得算的企业始终无法在清朝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能够主持官督民办企业取得成功,也可以看出他是个难得的明白人。能镇得住场子,能为民营企业家提供放手经营的环境。 李鸿章不仅“机械强国”这项工作干得明白,他还总想干一些大工程。 1863年,上海的一些洋行向李鸿章申请,想要建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李鸿章这时虽然还不太清楚什么是铁路,但是他觉得,这时候苏州还在太平天国的手里,洋人们就迫不及待地想要筹备这件事,肯定是有很大的好处在其中。所以李鸿章果断地拒绝了洋人。如果修铁路真的是一件很值得去做的事儿,那也应该是中国人去做。 但是在中国建铁路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个留长辫、裹小脚、有事就求上天保佑的社会,要接受一个响声震天、不用人或马拉就能跑的铁皮箱子,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为反对者众多,修铁路的事情就搁置了下来,直到十年之后,李鸿章又这件事提上了日程。 中国自古便有“用兵之道贵在神速”之说,但是在科技进步的情况下,只靠马背上打江山已经是落后了。想明白这件事的李鸿章写信给恭亲王奕䜣,阐述了一系列修铁路的好处。但是奕䜣却没有同意。 李鸿章虽然失望,但是却没有放弃修铁路的念头。既然上司事情有难度,那自己悄么么地干总行吧。 1881年,李鸿章借口平矿务运煤的事,修了一条9.8公里的铁路。但是对外李鸿章却说这是条“快车马路”。虽然铺的铁轨,但是没有火车头,货物还靠马车来拉。就这样,马儿拉着货物,在铁路上跑了整整一年。然后,转机出现了。 1882年,李鸿章以北洋海军急需用煤为借口,终于让朝廷松了口。真正的蒸汽机车在这条铁轨上开始行驶。此后,为了巩固并扩大胜利成果,李鸿章多次对上沟通。最终铁路不断变长,一直修到了天津,长度由原来的9.8公里延长到了200公里。 虽然这个时候铁路已经在运行了,但这放在全国来说还只是个各例。李鸿章能够清晰地意识到“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仍旧锲而不舍地争取清政府支持,想要继续扩大规模。 1888年,李鸿章给西太后和光绪帝在皇宫内修了一条铁路。西太后上去坐着转了一圈,觉得这个东西还挺有意思。比起坐马车时的颠簸,火车跑得还挺稳当。 虽然西太后不愿意面对着司机屁股,也觉得噪音太大容易惊扰龙气,只准让太监拉着车厢走,让这场火车之行有点不伦不类。但是李鸿章的这种做法却赢得了慈禧的满意。于是5个月后,朝廷终于发布了公文,明确表示开始支持铁路建设。 从开始想要建铁路,到取得清政府同意,李鸿章为建铁路这件事努力了将近20年,最终功夫不负苦心人。 在建铁路的同时,另一件对中国大有裨益的事,李鸿章也一直没有放松。这就是架设电报线。 我们在电视里经常会看到这种情形,一匹马伴随着滚滚黄尘,从远方疾驰而来。有人拼命挥动着手,口中大喊“800里加急”。这就是中国最早传递信息的情形。有时候遇到特别紧急的情报,一路上还不知道要跑死多少匹马。 中国人也适应了这种形式。但是突然有一天,有些人告诉你,可以就靠几根长长的线,就让数百公里外的人迅速收到你的信息,你到底是相信还是不相信? 当时的中国人是真的不相信,他们甚至觉得在自己周围树几根杆子、拉的几条线,会不会是什么巫蛊之术,对自己造成什么无法挽回的伤害?电线一开始在中国推行,受到了比铁路还要大的阻挠。 但是李鸿章仍旧觉得应该架设电线、启用电报。信息传递便利,在军事战场上会是多么大的优势。 1879年,由李鸿章主持,中国在天津至大沽之间,架设了一条电报线。此后,李鸿章又搭建了济宁到烟台、烟台到威海等多条电报线路。不仅仅大大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也有利于海边防线的巩固。 在这样一片大好形势下,1881年,李鸿章提议成立电报总局。中国的电报事业至此开始发展起来。 前文我们说到,李鸿章是个裱糊匠。其实洋务运动也像是临时被糊上的那张纸,虽然起到了一时的遮挡作用,但是如果不揭开换上新的,早晚有一天还是会坏。只要清朝封建思想和封建思想的根源还在,改变只能十分有限。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这段时间内,就经常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中。他愿意接受新知识,他走得也太快。当他走到所有人前面的时候,就会有人不理解了,慢悠悠的走难道不好吗?为什么要走得那么快,让自己这么累? 即使有一堆的猪队友在拖后腿,李鸿章仍旧审时度势、不断争取,尽量把强国的事业做了起来。变革十分不易,但总要有人迈出艰难的第一步。虽然洋务运动最后没有成功,但是他所做的事情,却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在前行的路上,总有人要先走。李鸿章这个走在前面的人,即将要遭受自己人生中最大的挫折。在明天的甲午海战篇中,让我们看看李鸿章具体遭遇了些什么吧。
关闭
书籍简介
本书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甲午海战,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
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发迹,随后创办洋务运动让他的声望达到顶点。但在甲午海战中,他苦心经营的海陆军全军覆没。而当时日本各国已经开化,民众在世界眼光和参政热情上已经大大领先,可满清政府仍然禁锢民智民力,失败也在所难免了。
洋务运动的失败宣告了李鸿章创办的“官督商办”的官僚资本主义也必然失败的命运。因为官僚既不懂工商业的技术和管理,反而把它当作渔利的工具,这使得企业没有效率,压制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限制了他们的参与热情,窒息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
作者还把李鸿章同古今中外的要人如: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做了对比,指出了李鸿章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能够忍辱负重。但是由于他没有长远的眼光,不知道为后世立百年大计,仅满足于修修补补,而不懂得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国民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因此在现代国际竞争中处处落于下风,处处受制。
最后作者忧虑地说:“在晚清政府中李鸿章是最具有世界眼光、最有能力和品格的一个人,尚且不能避免失败的命运。今后内忧外患的风潮,将要比李鸿章时代还要严重数倍,但要想再找一个像李鸿章这样的人,也几乎不可能了。”
目录
全部课程 >
同学们还在听这些课:
换一换
精选学习笔记 / 10
发表学习笔记
随缘超恒-边湛钧13203703080
06-12 06:33
李鸿章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奈何当时的领导者思想守旧,不肯接受新鲜东西,使得他的每次改变都那么艰辛,洋务运动虽然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它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李鸿章也是有功的,在制造业及修铁路和电报发展创新模式上勇于尝试和探索值得肯定的。
48
分享
张建新
05-29 18:33
通过学习领会到李鸿章在当时的情况下,不断争取,自己开厂自己造枪制造军火,尽量把强国的军事事业做了起来,后来又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又组建了江南制造总局,虽然洋务运动最后没成功,但是他所做的事情都对中圆的工业生产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和启发。
18
分享
18699227650
04-25 08:38
李鸿章是个裱糊匠。其实洋务运动也像是临时被糊上的那张纸,虽然起到了一时的遮挡作用,但是如果不揭开换上新的,早晚有一天还是会坏。只要清朝封建思想和封建思想的根源还在,改变只能十分有限。
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