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细看了鲁迅写的《祝福》。开篇写要过年了,作者回到鲁镇,在鲁四叔家准备一起过年。按照鲁镇的习俗,过年时的祭祀和祝福是这里的人们最重要的庆祝节日。
就是在这样一个吉庆团圆的时际,作者遇到了祥林嫂。写她的变化是这里的人们最大的一个人。祥林嫂问他这世界上有没有鬼魂,人逝去后会去到哪里。作者紧张唐突地敷衍过去了,回去后心内有所不安。接着在第二天晚上得知了祥林嫂“老了”的消息。
作者大为震惊,怀疑是不是自己的话有所引发,而后又打消了这种念头。他回顾了祥林嫂初来鲁四叔家做女工的事情,又如何被家里人掳了回去,二次嫁人生子。后又因为没了丈夫和孩子,再次在鲁四叔家做工而心力体力皆不济,逢人就诉说自己的不幸。以及鲁镇人们对她的态度从同情到嫌弃躲避,再到嘲笑挖苦。
作者复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而这样一个渺小的悲惨人物终究会被时间瓦解,就像年夜的烟火,直到最后不剩一点色彩生息。
鲁迅的祥林嫂极为经典,上学时被老师津津乐道,因为她的独特,在时间长河里一直没有被湮灭。以至于人们遇到相似的人,都会冠以“祥林嫂”这个典型的标签。
让我耿耿于怀的,是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从开始的同情流涕,是如何演变为后来的避之不及。如果说这是人的本性之一,那也就不难解释在生活中对这样的人做出如何的反应和评说。可是直到现在,祥林嫂这样一个标签,也是一个贬义的存在。而鲁迅的成功就在于成功的树立了这个典型人物。
如果说人们态度的演变是一种悲哀,是那个封建迷信时代的产物,那现在脱离了封建环境,人们的态度何尝没有多少进步呢?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我在看了豆瓣上网友对《祝福》的书评后,得到了缓解。原来是有许多人对祥林嫂这样一个小人物给予深深的同情的。同时也对作者笔下镇上愚昧的人们做出了现代的“口诛笔伐”,这不得不说是时代的进步,也是现代女性思想的解放和独立。
鲁迅先生用他的笔深刻揭露了当时乃至如今人们的本性优劣,于黑暗中点亮心野的光明,照亮前行的道路。
正因为黑暗无比宽阔深厚,那一点几点微光才最是难能可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