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第一堂课,印象最深的是开头学员们的自我介绍,和老师的点评。
在主持人的临时安排下,第一次聚在一起的学员们,挨个站起来,面向大家做自我介绍。
每个人的发言都有不同。有的简短,有的细致,有的严谨,有的风趣,有的现抓现想,有的深思熟虑,有的低沉内敛,有的锋芒初露。
人是活在自己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的动物。哪怕一个细小的举动,哪怕是简短不到两分钟的发言,也一定是由意识或潜意识催生的。它看似偶然,其实早已注定。
李老师说,每个人的发言都显露了自己的人格。不要去看他们说了什么,而要去看他们怎么说。
深以为然。
这就是心理学的观点。戴上这幅眼镜,可以穿过事物表面的迷雾,看到它的本质。
我没有资格去分析别人,只能说说自己。
当主持人说请大家自我介绍,我的脑子就飞速运转了起来。我先大致确定了要表达的几个点,给每个点安排上几句话,再把这几个点排排序,还挖空心思想了几句包袱,然后再分别构思个头、尾,串联一下,最后再复述一遍,这样做完,心里才算踏实。
我觉得,这个过程就很能反映自己的人格特点。
多年机关工作,或者根本就是天性使然,我遇事喜欢先列个一二三,我习惯条理有序,最受不了杂乱无章,什么事突然来袭,如果昨天是我第一个发言,我很可能磕磕巴巴,语无伦次。还有,我很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因此,才会精心设计一些包袱,以便给别人留个好印象。还有,我有点完美倾向,凡事考虑周密,因此会像小学生检查作业一样,一遍遍地推演、排练。还有,还有……
人性很复杂。但有的时候,一件小事就像一块水晶,可以看到很多侧面。
读过很多心理学的书。现在我知道,这些人格特点没有什么好与不好,它们是一张纸的两面,是手心与手背的关系。在一些情况下,它会让你纠结,但在另一些地方,它会成为你的巨大优势。而且,很多人格都是与生俱来,它们来自强大的基因和遗传,后天的人为因素,改变不了多少。
再次回想昨天的发言,我还是有些心结,比如时间太长,比如有些刻意,比如说话语速太快,比如想表达太多反而没有重点,比如……
你看,这又反映了我另一个特点,忧患意识比较重。准确地讲,我是更容易看到半个空瓶子的那类人。
因此,李老师之后的点评才让我印象深刻。我记住了两句话:
一是“打掉完美主义”。你没你想得那么重要,放下包袱,打破心理预期,接纳自己“不够好”的一面,有时候出个岔子,闹个笑话,大家乱哄哄的笑一阵,说不定效果更好。
二是要训练。训练什么呢?我觉得首先要训练用心理学的眼光看事情,我们现在都不是一般人,是正儿八经的“研修生”,当然要以心理学的标准要求自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行为看人格,透过语言看心理,透过衣服看……
另外,于我来说,要训练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乐观的性格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只要长期将注意力关注积极的一面。准确的讲,是要更多的看到还有半瓶水。
写于2019年10月21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