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网络见你和张柏芝同框,回想起《喜剧之王》这部电影,从上映至今,十七年过去。推算那年,我才七岁,少不更事,我知道哆啦A梦、知道老夫子、知道蜡笔小新、知道憨豆先生,但还不知道你。
直到后来,在广州读小学,我才知道了你——周星驰。
这需要谢谢时常在我面前模仿你电影里面桥段的同桌,也需要谢谢满大街的盗版光碟,谢谢经常播放你电影的电视台。当然,最后还是谢谢你,陪我度过了很多百无聊赖的日子。
记得初中那几年,学校之外的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家,有时候看你演的电影盗版光碟,看完一张到街上小摊又买一张,直到买了四十多张。尽管这些光盘看着还会卡带、甚至删减掉了部分相对恶俗又无厘头的片段,但我还是都笑得很开心,似乎看你的片子,从来就不觉得厌倦,似乎这样的日子,这样的年岁,从不会长大。
《功夫》上映那年,听见周围朋友同学都在说电影里的桥段,比如“包租婆”、“火云邪神”,但我估计,作为90后,从这一代多数人开始有强烈步入电影院的意识时,已经是2010年的时候了(起码我是这样的),当时你最后一部主演的电影《长江七号》下映已经有三年。
由于自身成长、香港/内地电影文化发展等各种因素,所以我没成长在能进入电影院看你电影的年代。但幸好有盗版、电视和网络,才没有错过你的电影。在有你电影陪伴长大的时间里,我身边有幽默感的朋友,包括我自己,制造幽默的方式也总带着你无厘头的影子。
每当和身边的朋友讨论到电影,我总会挑你的电影来说。有的朋友看网络上的闲言碎语,说你的人品问题,甚至说你的电影太烂。我从来没有像大部分脑残粉看见偶像被黑一样暴跳如雷去反击,相反,也从未为这些观点与看法辩驳半句,就像你对待所有的是非与批评,也从不回应。
作为电影观众的一员,所能接触到的只有你的作品,我们能根据自身的审美与观点去给一部电影安一个心理分数,却无法直面知道你的为人如何。但我想任何艺术作品的背后都折射着主创人内心想对这个世界表达的话语。
就像《喜剧之王》里:
“前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
“也不是,天亮之后就会很美。”
就像《少林足球》里:
“做人如果没有梦想,跟条咸鱼有什么区别?”
就像《功夫》里:
“你想学啊,我教你啊!”
有人说这不是很小孩子又没深度的心灵鸡汤话语吗?是的,有些小人物的触动和坚持本来就那么纯真,它不需要像哲学,也不需要太深奥与拗口,就像你在一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历经那些你认为够操蛋与矫情的沧桑与磨难,历经那些你认为够烦躁的斗争与枷锁,回头看一路走来,支撑你的不过是一份单纯的坚持。
部分人习惯给一个舆论中的人莫名其妙的安上他“说过的话”,然后利用这些话去煽动更多人的情绪,或愤怒、或崇拜。所以关于你的言论都有真有假,但我感受到电影向这个世界传达的善意与大爱却是真的,电影作品本身却不会说谎。
谢谢你的电影在我很多次灰心丧气的时候像打鸡血一样给我注射力量,也教会了我用欢笑与乐观面对挫折。很多人都说欠你一张电影票,但我觉得这不是还上一张电影票就一笔勾销的事情,好电影,都是值得花钱去看的。
大年初一《美人鱼》,我来当个自来水好不好?
聂荣恒/2016.01 0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