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4400/dc41ba755adf8642.jpg)
阅读时间: 2024年6月6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站上寻找西南联大》
阅读范围: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整体感受
头一张历史事件写的比较少,现实线主要讲的是城乡差异,我的兴趣不大,后一章很多感触,这两章合在一起读才比较过瘾。
第十一章概括及感受
在第十一章的旅程里,作者遇见了志同道合的厉害人物,叫彭亮是个历经沧桑混迹过江湖的人物。他们在纪念碑旧址上建起的客运停车场聊天。这里曾经是抗战时期,桃源县干部遇袭的地方,作者有这样一段描写:有意思,就好像那些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灵魂都降了下来,落在我们脏兮兮的“雅座包厢”里,分享我们的两壶茶和一大盘瓜子。这一段读起来脊背发凉,同一个空间不同的时代交叠在一起,灵魂们会聊些什么呢?就像我会对着古树发呆,希望它能开口说话,告诉我,他几百年来看到过的故事。
彭亮现在是桃源县史志办外聘的专家,在百度百科建立时贡献了很多关于桃源翦姓的历史词条。所以他们的聊天很多都是围绕着翦伯赞、移民、族谱,乃至中原文明中心观展开的。虽然在忙碌的现代人看来既没有价值,也不够热门。之后他们又谈到了槟榔和下岗潮。
这里延伸出的过度包装、无用论的观点,我感触很深“买椟还珠不会作为一个善于营销的正面词汇被植入更年轻一代的头脑呢?”我觉得这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标题大过内容,宣传造势、绯闻八卦、热搜流量背后有多少作品是可以成为经典流传下去的呢?
历史部分,旅行团在沅江上漂流,穿插了一段在西安革命根据地的抗大、陕北公学青年们的情况。
第十二章概括和感受
湘黔滇旅行团在江上逆流而上,团长黄师岳在查看地图,他是临大请求湖南省主席张治中派遣的高级将官,军事素质过硬。他分析了湖南复杂山岳河沼带来的地理优势,以及“湘勇”质地的优良,“日本人,要灭中国,除非湖南人死尽!”这里让我想到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话。文中还提到了关闭西北战场,利用东西的天险地形打持久战的重要性。蒋百里就曾预言中日必有一战,中国的国防应以洛阳、襄阳、衡阳为据点,这三地以及连线的以东地区,我国应利用空间换取时间,消耗和疲惫敌人,此线以西,资源丰富,幅员辽阔,足以成为支撑持久抗战的大后方。
如何坚持长期抗战,就是要用乡村包围城市,用思想来启发灌输民族命脉。所以知识青年在乡村去,传播和鼓舞广大劳动人民是很有必要的。黄师岳鼓励年轻人“你们年青人,要处处留意呀!一路来,所见所思,牢牢记心里,让果实好好的结,你们要负起家国的重任,一切事情,到手里的,要提得起,放得下,别泄气呀!”
这让我想到了革命初期,孙中山主张开民智、周总理当时也是到矿山、田间地头发动群众的,团结拿着镰刀斧头的有生力量。
黄师岳说这是对于旧社会旧农村的一个改革的运动……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士大夫,一向对于民众非漠视即藐视,“这回亘古未有的民族抗战发生,沉积着的严重错误,整个的暴露了出来!中国人不认识中国人!”在方法上,黄主张首先要加强与乡保长的联络,但不要靠酒肉牌赌套近乎,二与族群长辈联络,切忌打官腔,三要与当地士绅联络,他们最能影响本地舆论。“要注意从对方及其家族利益出发,不可讲大道理”。这里让我想到了《乡土中国》中看到的观点,当时基层的管理还是靠乡绅的自治,倚靠宗族的利益关系维系。
这里还讲到一个故事。一位骁勇善战的营长,因为被同僚排挤,看透世俗,选择在金山寺出家。后来又因为国土沦丧的民族大义而还俗,重新奔赴前线。小家与大家,个人与民族,就是这些不愿逃避的人的牺牲才才成就了我们的今天。
后面有时现实线,写桃花源景区的人造景观,这段和《人间草木》里汪先生的吐槽很像,跳读看个乐子。里面有一句听触动的“那时大家都不太忙,不太稳定,都还有少年气,那是我们小小的乌托邦和桃花源。那个自我同样没有回来,变成了遗民,他说起“有路可退”时可真是天真得叫人心碎哪。”让我想到一句诗“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继续湘黔滇旅行团部分,北大政治系大二学生钱能欣研究沿途的历史风貌,写成了《西南三千五百里》成为旅行团的第一本著作。这一次抗战的最大结果:为社会,是替理想与实际造了一条沟渠;为个人,是在纯朴的心灵与敏活的官能开造了一条桥梁,轰雷掣电的给予了将来负大任的人们一个动心忍性的大锻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