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肥宅男对人体美学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算法”会没完没了的给他推送网红视频以及李银河老师的文章;同样的“算法”会为不食人间烟火、气若幽兰的白莲花们推荐各种化妆、美容及护肤保养品,以及……各种八卦花边新闻。
首先我们说一说“知识沟”理论。这是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提出的,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获得消息,因此大众媒介信息接触越多,地位差异的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就越大。在当代基于互联网算法的新型传播模式下,正在演变成新的不平等形式。
额…专业化太强看不懂?举个例子你就懂了——如果把人获取的信息比作动物的食物话,会发现这当中有着极其相似的一点:先是野生状态下,自己主动寻找食物,食物量少但种类多,生存空间广阔;后来放养状态下,主人会定期投喂固定种类的食物,但因还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可以自己寻一些零食;最后是圈养,主人为管理流程化,利益最大化,会定期定量投喂调配好的饲料,生存的唯一价值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吃最少的饲料长出最多的肉(江湖传说某美国快餐品牌饲养的鸡甚至能长出六根鸡翅,真让我辈高山仰止)。手机信息流的中英混搭名称是“feed流”,feed的意思是喂养、饲料。在算法逻辑下,我们都是动物,主人给我们喂什么,我们就吃什么。
“信息茧房”就是这样产生的。在当今的互联网业界,内容类APP、搜索引擎、电商平台抑或浏览器等工具,对用户的产品逻辑分析统统使用的是“算法”。根据用户输入的信息的关键词,以及点击率的多少,画出“内容画像”,给你贴上标签,个人喜好。然后源源不断的把类似的信息推送给你,这就是“算法”的逻辑。
为什么你和朋友同时打开抖音,推送的内容截然不同?如果一个人愿意将手机交给你,要么是君子坦荡荡,事无不可对人言;否则真是毫无保留的信任你了,因为你能轻易的从他的各种APP中全面了解他。
算法的逻辑是,根据受众过去的行为决定现在的信息供给,再根据他现在的行为决定未来的信息供给。因为他过去看过网红直播,就引导他现在继续看;因为他现在看了,未来继续引导他看。让意志不坚定、随波逐流者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理论上,算法可以通过推送增量信息,不断修正用户画像,破除信息茧房,但利益法则告诉我们,千万别高估这种技术上的可行性,算法只会无限放大人性的弱点,固化最有利可图的用户画像,千方百计使其不偏离既定轨道。
互联网到底推动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抑或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答案在你手中。
人都是有惰性的,但是,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任由惰性主宰自己的喜好,你将沉沦于各种杀盗淫妄酒的八卦中浮沉;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网上多搜寻有价值的、符合本专业的知识信息,互联网会替你打开眼界,开阔视野。
不要作茧自缚,愿你我破茧成蝶。与诸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