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在交流的时候,即使我们很努力地调整说话方式,也没法保证对方一定能听进去。美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艾美·赫曼在《洞察:精准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这本书里,通过一些艺术上的案例,总结了3R交流原则。这里的“3R”指的是重复(repeating)、重新命名(renaming)和重新构筑(reframing)。用这个方法,可以让你的交流更高效,也更容易被接受。
第一是重复。赫曼举了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例子。沃霍尔用一个非常简单的理念就让自己成为了流行艺术之王,这个理念就是“画像的重复”。比如,沃霍尔的作品《玛丽莲·梦露》,就是把好莱坞影星玛丽莲·梦露的头像复制了很多遍。这样的作品你看了之后就不会忘记。赫曼认为,我们在交流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概念,不过不是自己来重复,而是让对方来回应我们。
其实,很多人在交流的时候,都会问对方,有没有听到或者理解刚才说的话,其实这么做是不够的。如果你这么问,对方一般都会说听到了,或者理解了。因为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溜号了,或者是没听懂。所以赫曼建议,我们可以学习交通管制员,交通管制员会让领航员复述自己的话,以确保领航员接收到了他们的信息。如果你觉得让对方重复你的话,会让对方不舒服,你可以让他评价一下你说的话。比如,你给对方布置了一个任务,你就可以问对方,完成这个任务时,哪一步是最困难的、最容易的,或者是最复杂的。
第二是重新命名。赫曼举了毕加索的例子。毕加索曾经画过一幅油画,上面是五个裸体的女人。由于这幅画描绘的是巴塞罗那的一条街上的妓女,毕加索最开始就简单地把这幅画命名为《阿维尼翁的妓院》(The Brothel of Avignon)。后来,毕加索的朋友、诗人安德列·萨尔蒙给这幅画改了个名字,叫做《阿维尼翁的少女》(The ladies of Avignon)。这样人们才更加接受这幅画。重新命名后,这幅画被永久保存在博物馆里,并且被后世公认为毕加索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赫曼说,改名字,不会改变这幅画的内容,却能让这幅画被人更好地接受。
所以,当交流遇到障碍时,改个名字、换个说法,可能就会帮你解决问题。《纽约时报》作家哈维·麦凯建议:“有时候,当你把你想要的东西改一下名字,你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到它。比如,你的对手不愿意‘重新谈’合同。好,如果我们把它说成‘合同的增补’呢?”只要这是一个正确的近义词而且没有改变原意就行。
第三是重新构筑。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的很多藏品,都用了艺术家设计的原创画框。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美术馆的工作人员突然发现,并不是每一个画框都正好匹配它所裱的那副画。他们观察发现,美国画家温斯洛·霍默的作品《左与右》的原始画框实际上太小了,并且遮住了重要的细节。这个画框刚好适合霍默的另一幅画,于是画框被换掉了,工作人员给《左与右》做了一个新画框,这样就能更加完整全面地呈现这幅画了。
所以,如果你想传达的信息没有和听众产生共鸣,那么你需要试试重新构筑你的表达方式。赫曼说,有一个非常流行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失明的老人在街头乞讨,他的乞讨罐旁边有一张纸,上面写着:“我是盲人,请帮帮我。”但是罐子里没有一分钱。后来,一位广告文案从业者把这句话改成了“今天是美好的一天,你能看到,我却看不到”,路过的行人马上开始往罐子里投钱。也就是说,换一个表达方式,你的信息就有可能更容易被接收。
此外,赫曼在书里说,在交流的时候,难免会陷入争论。这时候,想要找到解决办法,你可以把任何特别关注的点当成一个疑问,而不是麻烦,对它们进行重新构筑。疑问能让沟通互相做出让步,因为疑问意味着你给对方一些选择,留出空间。疑问同时也能保护作为提问者的你,让你避免处理错误信息或者是假设的可能性。不要说“某某是错的”,而要说“你的意思是这个吗?”,或者是“我这样理解对吗?”不要问别人:“我能和你说一分钟话吗?”因为这句话可能意味着矛盾或者麻烦,最好这样问:“你能帮我一个忙吗?”尽可能用最好的词来表达,对方的反应就会更积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