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目前旧体诗创作中年轻群体的一点看法(2)
因为时间都很零碎,所以适合连载。有空的时候思考,就顺手写下来,以免遗忘。这样的“现代文明”环境下的年轻人,很难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学习,更难以深入了解,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所有需要长时间进行研究的东西,当然也包括诗词理论。
我将旧体诗创作中的年轻群体分为两类(按照其他方法,可以很多类型,但我这里是角度如下):
一类是自发型;
一类是诱发型。
何为自发型?
比如像我,很小的时候虽然家里没有什么书,出身农村,环境不好,但是我就是喜欢历史语文一类的学科。等到大学,虽然也要学现代文学、古代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但是说实话并不是很有兴趣,仅仅停留在小时候的那种喜欢。等到大学毕业后,反而开始阅读大量的古籍。那时候我一直还是延续过去新诗的创作,因为我并不知道如何开始旧体诗的创作。
虽然王力的那本《诗词格律》在2013年的时候我就已经购买了,但是我仍然不知道如何下手,翻了两页,就在书架上一直没动过。2014年我结束北漂回到武汉,2016年的时候,我突然看到格律诗的句式,但没有告诉我如何开始进入诗词的境界。我看着句式,自己一点点摸索,凭借我对数学方法的掌握,我找到了格律句式的粘对方法,而这一点我当时并不知道叫做粘对。如果我接触的粘对的概念,大概也不需要花费那么多的精力去寻找格律诗中的规律。我开始一点点的琢磨,正式进入旧体诗的创作中。一直到2017年,我在书堆的角落中找到了《诗词格律》,回过头来进行阅读。
这就是我说的自发型,没有外界的诱导和启发,纯粹是一种自内而外的热爱。
另一类是诱发型。
在这里,我就重点说一下,因为这导致旧体诗创作中年轻群体的壮大。
1、国家的导向。
这一点不用细说,大家都明白,国家对传统文化近些年来的鼓励。为何鼓励,我不想具体阐述,怕被骂。
2、教育的刺激。
在国家的导向下,基础教育中大量古诗词进入到教科书。(我们小时候课本中就那么几首古诗词)等到这几年,高考也加重了语文和古代文化的分量。
3、对利的追逐
这里所说的“利”,是好还是不好,读者自行判断。在教育的刺激下,为了让孩子获得高分,于是将孩子送到培训班学习。这也就是近年来各种国学类的培训机构层出不穷,他们进行的古典文化的传播是商业的,既然是商业性必然存在多种可能性,不一定就是坏事。
让孩子在学校之外的地方获得国学类的知识,想来也是父母所乐见的,毕竟可能比其他孩子更有获得高分的可能性,这就是对利的追逐。
4、媒体的影响
【媒体的影响,实在是非常重要的;明天,就这一点谈一谈我的观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