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看到了一篇如何教人断离舍的文章,其中心是要分门别类的归纳东西,把那些不用的或者长期用不到的全部扔掉,集中精力做好当下的事情。当时觉得很有道理,不过看过之后就忘记了具体的做法。
现在思考起来,发现作者的解决方案是行不通的,东西越来越多却又舍不得扔,其根本在于分不清楚哪些是“不用的或者长期用处不大的”,在他们的眼里有胜于闲置,甚至有害的东西也要留着备用,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表现出明显的“穷人”特征。看着空荡荡的房间就不舒服,一定要用东西填满,这种心理满足感就如葛朗台每天要打开保险库亲自数一数自己的金币。他们从来不思考,若任由垃圾装满了房间,那些精美的花瓶又该如何摆放呢?
如果没有解决底层思维,即如何准确识别哪些是“不用的或者长期不用的”问题,寻找再多的方法论都是白搭,而解决这个问题在于你有没有深入思考做这件事情或买这件东西的意义。当我们每天面对大量的工作的时候,大多数人首先处理的肯定是紧急的事情,之前的紧急事情就被排到了第二位。在这个过程里,你专注于眼前的这件事情,所有的时间、精力、资源全都会向这边倾斜,那些不太相关的事情也就被屏蔽掉了,意思就是次级重要的事情在当下是可以“被扔掉”的。再深入思考一下,你平时做的、习以为常的哪些工作是可以“扔掉”的?
当你觉得做这件事情很有意义、很快乐的时候,那些不相关的事情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也不会出现在你的视野范围内,你自动的断离舍了。而相对于物品的断离舍,更需要关注的是对自己工作的断离舍,我们很容易沉迷于自己熟悉但效用不高的工作中,用工作量换取工作成绩。这里面就存在你可能由于经验不足而赋能错误,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先思考这件事情是否是正确的,然后想方设法赋予它们重大的意义,那些“垃圾”也就自然的被断离舍了。
只有设定了目标,赋予了意义,才会屏蔽掉其他的诱惑,因为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做了这个就不可能做那个,你必须用你所赋予的意义把你自己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来。下面这话说的很好:无谓的纠结和生活中的各种诱惑,会极大消耗人的精力。高手总是极度自律、秩序井然,这样能避免在选择和诱惑上耗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