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随意的丢在桌上。
这本书买了半年,还是崭新的,她不喜欢看课外书,批评了N次,也仅仅翻了几页。
说实话,虽然是名著,但我没看过,以前条件有限,这种很抢手的很不好找,后来条件有了,却没了看书的心思。
拿起书,翻了几页,有点看不下去了,怎么说呢,就是感觉不对劲。
在正文的第3页,里面竟然出现“剋”这个字。这个字在我的印象中,应该属于新兴的产物,在互联网兴起才流行,很多青少年喜欢用,在我看来这个字省略了大人狠揍孩子的场景,且带点自嘲的语气,会让人觉得很酷。
一本传统的文学书籍,用这样现代的字,我觉得并不是件好事,它让人感受不到当时的心境,背景和情感。
我一直认为,很多情感需要用古典的字才能表达,而不是现代的字和词,让人感觉轻飘飘的,有点一笑而过的随意。
我突然想起自己在买这本书的时候,根本没注意翻译的作者是谁,出版社是哪里?
天,我竟然犯了个低级的错误!
马上百度,才发现翻译最好的梅益,于是搜索了梅益翻译的片段,找到第一章的第一页,我马上和书上对照起来。
对比一下,明显感觉到差距,用词没梅益的准确,句子顺序也不是很通顺。
叹了口气,自己不用心做事,得到的结果就是这样,马上下单买了一本,也不管是不是删减版了,没看过,没法对比,改天还是去旧书摊上去淘一下。
记得小学有篇文章叫《一字之师》,好像讲述老舍写的一篇文章,有个字用得不够准确,一个演员给他指出,他称那人为师。
以前的人写文章斟酌再三,才落笔,要出版一本书,更是要三堂会审,所以那个时候出版的书都很权威,特别是像《新华字典》这样的工具书。
而现在,好像是个人能写完整一篇故事,能翻译完一篇文章,就能出版,而出版只要评价是印刷清楚,字体整齐就是好的标准。也没人管到底有人审核没,字是否有错,标点是否正确?
到处都是卖书的,各种版本,各种出版社都有,而我更无法忍受的是,竟然还有删减版,曾经我买的一本《三字经》就有这样的情况,不知道删减的目的是什么,让孩子越学越简单吗?
什么时候书才能成为大家所珍惜的东西,而不是满大街都可以买,随处可以丢的垃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