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有偏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首先,朋友不是你努力求来的,而是你在路上遇到的。
跑步读书,追求理想,实现中国梦,我们相逢,相遇,相知,共同成长,携手做一番事业。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二,关于“益友”、“损友”,我曾经回避过所谓的损友。后来明白这是我自己对损友益友主观自我的定义。
在读《思辨与立场》中,我才发现是被自己的思维局限,被自己的格局限制而偏离了方向。
“个人化的意义其实毫无意义”《自卑与超越》中认为,“他们唯一真实的意义便是对他人的意义,每一个人都在为追寻意义而努力奋斗,个人的意义完全建立于对他人生命的贡献之上”,如果不能明白这一原则,人们就会犯错误。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损友为什么要谄媚奉迎?为什么要表面柔顺而内心奸诈,为什么要花言巧语?
最后发现这是源自于他们的胆小,自卑,无力,无能和无知。
他们根据自己总结出生命的意义而行事,一切动机也都直接指向目标,根据个人目标的要求来打造自己,培养社会情感,武装自己,解决问题。
在一个纯粹的环境下发展自我人格,拒绝一切有利于他人的动机,然后成为一个嚣张跋扈,令人生厌的家伙。
益友,知道生命的意义,关注人类的整体性,所做的任何事,看起来都符合人类的群居本性,促进社会利益和爱的增长。
放眼身边,我们得到的一切都来自于祖先的馈赠,都是对人类福祉有贡献的益友留给我们的。
这便是“益”与“损”
第三,态度。
(一)辨是非:智慧与无知
益友是明智,是智慧,是格局。损友是局限,是无知,是自以为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们自辨真伪。
(二)做选择:爱与理解
我们明辨是非,可以自主地选择我们的态度与行为。
向益友学习,学习其“直”,“谅”,学习其“多闻”。
爱自己是慈,同情他人是悲悯。
我们在新闻当中经常看到暴虐的丈夫。但是家庭的暴力当中,还有一位冷漠忽视的妻子。
有谁又知道生气、暴力、恶言恶语,甚至冷漠忽视都是无力的表现。
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活着。而这些施暴者或者是忽视者,他们被自己的认知所局限,被自己的格局和思维所限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无力于沟通,于是他们便以暴力的行为来释放自己的内在需求与渴望。
正因为如此,他们恰恰是最需要阳光,最需要温暖的,需要被唤醒他的能量,让他看到希望,看到自己本自俱足。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万物并生而不相害。
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学习,去唤醒仁爱之心。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
携手同行,不抛弃,不放弃。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