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开始及后续五篇,笔者尝试对前篇列举的设计方的水平、甲方的实力、客群的需求的三方面落地影响因素分别进行更深的分析讨论。本篇为探讨设计方的水平这一方面的第一节。
“我们可比他们的规划落地多了!”
这是笔者近三年中,接触了国内各地近20家旅游规划及旅游规划相关单位,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冥冥之中,一条关于落地性鄙视链也慢慢在旅游规划圈及其相关圈子浮现:运营策划 > (看不起) 业态策划 > 专项规划 > 修规 > 控规 > 总规 > 概规/发展规划,总的来说就是概念性越强越被鄙视。每家单位都会有规划编制的偏向性,就是主营的规划类型。而有趣的是,主营鄙视链上端规划类型的单位总是会有意无意地谈论那些主营下端规划的单位,然后予以惊人一致的一句评论:他们做那些都是在天上飞的(少数人会加上“天马行空”、“凭空想象”等描述语),接着得出结论:他们落不了地,并最后自我推荐:我们做的都是落地的,不像他们.........
落地性鄙视链的现象同样还存在于不同业务范围的规划单位之间:专项设计院 (专营固定类型目的地)> 县市级规划设计单位(服务本县市目的地) > 省(会)级规划设计单位(服务本省及邻省目的地) > 大型甲院(服务全国乃至国际级目的地)。而落地性鄙视的G点则是:他们都不像我们那么了解本地,做的规划怎么落地?!
笔者认为在旅游规划圈里,落地性鄙视链出现(至少表面上出现)的原因有几种可能:1)行内对落地性认知的标准较为单一,认为越能量化的规划就越落地;2)国内旅游规划的商业化过高且竞争激烈,出现“顾客就是上帝”的普遍观念,而总体来说甲方的专业性水平或旅游开发认知水平普遍不高;3)鄙视链上端的单位大多都品牌不强/不自信;4)鄙视链下端的单位或多或少都有较强的“学者”属性及个性,都喜欢“端着”.........(还有其他说法,欢迎各位行家补充讨论)。但笔者觉得鄙视链出现的原因并不是也不应该是规划落地性讨论重点,而是其讨论的源点之一:在上述几点原因中,不管正说反说,无一不从正面或者侧面体现了旅游规划的落地对设计方水平的要求。
下一节我们就通过探讨规划类型的落地性鄙视链来剖析旅游规划对设计方水平的要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