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豹。这则成语中,窥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从管中看豹比喻看到的只是局部,而不是全部。有时会和“可见一斑”连用。指的是从看到的一部分中可以推测全部。
这个成语来源于《世说新语 方正》,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和他的父亲一样,也是非常著名的书法家。和父亲并称“二王”。
王献之年幼时就很聪明伶俐,有一次,他和他的哥哥徽之,操之一起去拜见宰相谢安。
当时徽之和操之都同谢安说了不少家常话,而献之只向谢安行礼问候后,就端正做好不再说话了。他们走了以后,旁边的朋友问谢安:“谢相爷,王家的这三个孩子中哪个更出色啊?”谢安回答说:“最小的王献之更出色。”朋友接着问:“为什么您认为那个孩子更出色?”谢安说:“那孩子行礼,问答从容不迫。坐姿端正,而且不说家长里短的话。”
又有一次,献之和徽之在房中谈话,突然着火了,徽之吓得连鞋也没穿,就急忙往外跑。献之却一点儿也不惊慌,很镇静地穿好鞋子走出来。
有一天晚上,一个小偷潜入他的房间,把所有能偷的东西都拿上了。小偷正要走时,献之悠悠地说道:“请梁上君子把青毯放下吧,那毯子很旧了,不值钱。”小偷吓了一跳,把东西一扔就跑了。
有一天,他父亲王羲之的几个学生在一起玩儿一种叫樗蒲的赌博游戏,年仅几岁的献之在一旁看,然后对便对其中的一人说:“我看呀,你赢不了啦!”那些学生听了,不高兴地说:“你这小孩儿,从管中窥豹,竟然也看到了豹子身上的一处斑纹呢。”是取笑他虽不全懂也知道一点儿。王献之听了很生气。
后来人们就用管中窥豹这一成语形容人眼光不够,观察事物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部分,没有看见整体。就像从竹管儿中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处斑纹,但却看不见全部的豹子一样。
“管中窥豹”既可以做贬义词,也可以做褒义词。
做贬义词时,意思是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做褒义词时,也写作“窥一斑而知全豹”或“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意思是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能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看到的只是一部分或可以从观察的部分推测到全貌。
例如:“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虽然只是管中窥豹,但也能让人对问题有一定的了解。”这句话中,“管中窥豹”就是褒义的,强调通过局部的观察可以推测到整体的情况。
总的来说,“管中窥豹”的含义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和表达的意图,以确保使用恰当。
造句: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就对其整体妄下结论,这样只是管中窥豹。
近义词:见微知著
词语搭配: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褒义词)
意思是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这个成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方正》,意思是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能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