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家
三四年前,我曾用一部汽车换了一辆山地自行车。可不是参加了什么“以旧换新”活动之类。不信?哪有这么傻的人?
那是一个麦子登场的夏收季节,也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和区政府办、农业农村局以及应急管理局等部门的负责人一起,到乡镇麦子收割现场调研检查夏收安全工作。
那年的小麦生长情况特别好,到收割时当然可以确定是一个丰收年,而我区的小麦种植面积达到了百万亩,放在全国范围哪怕农业大县也应该是一个较大的数量。
当时我区的农作物种、管和收已经全程机械化,比如收麦子,大型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走”一遍,到田边就可以将已经脱粒好了的麦子直接装进运粮的车斗里。散落在田里的麦秸杆由“捡拾打捆机”跟进捡拾成堆,并打包成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圆捆后,按秸杆的质量分别卖给饲料公司、种养殖企业或者发电厂。除了机械操作人员,现场看不到其他任何人。
看到这种真正的“全程农业机械化”,我想起小时候父老乡亲一镰刀一镰刀地割麦的场景;想起在初中课本上曾读过的《观刈麦》中“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的描述;想起有一年弟弟读高中休月假结束那天正值家里麦子脱粒,弟弟想让哥哥或姐姐用自行车送他到汽车站乘车回学校,父亲却以脱粒刚结束谁也没力气送弟弟为理由,让弟弟跑到七八里路之外的新丰镇去乘汽车……内心不由波澜起伏、感慨万千。
几个收割现场检查结束时,已经到了黄昏时分。夕阳西下,天空美丽如画,麦田更是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温热的风中飘散着新鲜麦子特有的清香。
走下汽车后,意犹未尽,感觉不能白白浪费了如此美好的时刻。于是,打电话给老婆,约上生活在县城的兄弟姐妹几个家庭小聚一下,共度好时光。
很快,饭店订好了,以老婆的兄弟姐妹为主的几个家庭应约而来。
家人聚在一起,气氛热烈而融洽,大家频频举杯,相谈甚欢。
我再次想起了那年麦子脱粒、弟弟回校没人送的情形,感受到今昔生活的巨大变化,“翻天覆地”“天壤之别”……用这些词形容一点儿不为过。
兴之所至,我当即提出,老婆更换一辆新汽车,原来的车直接赠送给孩子的小舅舅。孩子小舅长期出差在外,他家里一辆汽车两个人用起来很不方便。
老婆再过三四年就退休了,每天上下班仍开着辆旧的悦达起亚福瑞迪汽车(以下简称“小福”)。虽然“小福”行驶总里程只三万多公里,但车已经开了六七年,当初刚买回来的时候以我开为主。不如赶紧换辆车,老婆在退休之前还能开着新车上下班。当时我自己已经新购置了一辆福特翼虎SUV。
老婆一直推说没必要多花这个钱,“小福”开着挺舒服,旧车磕磕碰碰还不碍事。可我总觉得,如今物质条件大大改善了,如果老婆在工作期间都没开过一辆属于自己的新车,也太对不住她了。
孩子的小舅当然赞成我的意见,毕竟他白捡了一辆车。桌上其他兄弟姐妹也纷纷表示赞同,反正不要他们花钱,哈哈……
于是,少数服从多数,完全民主决策,结论是下周即购置新车,小福由孩子小舅带到外地去开。
作为回赠,孩子小舅提出将他家里闲置着的一辆山地自行车赠送给我,让我在休息日当运动工具骑行。自行车原来是他儿子骑的,后来孩子去了外地读大学,车就没人骑了。
言必行,行必果。接下来,老婆买了一辆大众SUV,小福被孩子小舅带到了他常年出差地河南,山地自行车则送至我家车库里。
可能有人会说,煞有介事地说了一通,新买的车不过是辆大众SUV,不值一提!我不这样认为,作为体制内工薪阶层,购新车只为跟上时代步伐,只为心安,不图什么场子,不跟他人比高低。
前几年我在区政府上班,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没什么骑自行车的机会,因此车一直放在车库里,动也没动过。
去年,换届时我从区政府换岗到了区人大。说实在话,人大的工作虽然也很重要,但节奏与强度跟政府真不是一个级别的。然而去年情况有点儿特殊,防控工作的交叉分工让我常常冲在第一线,加班加点也是家常便饭。
今年,终于一切都走上了正常的轨道。七月,虽然骄阳似火,但人也充满激情,扑面的热浪无法阻止我想骑单车的兴趣与决心。于是,把车从车库里取出来,到一家自行车专卖店去维修保养——换上新的内外胎,给链条等部位上了油保持润滑,买一把软管锁“防君子”(其实现在根本没人偷自行车)。
从此以后,大丰城区“二卯酉河风光带”自常新桥至劲力桥这一路段,常常多了“一条游来游去的鱼”。
过去,见到人们尤其是那些中小学生生龙活虎地骑着单车的模样,我心里、脚板都痒痒的,盼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够轻松自在地迎着朝阳、吹着风,骑着单车像鱼儿一样“游来游去”。
梦想终于成真。较短时间内,我不仅适应了那种平平直直的车把、能熟练操作21(3*7)种变速,而且在小区楼上邻居小朋友的示范指导下,轻松稳健地进行多种坡度与台阶的跨越、俯冲,一下子成了单车骑行爱好者。
一边骑,我一边观察、熟悉车辆的零部件。由于是辆旧车而且在车库里放了三四年没动它,所以有些零件已经损坏或者老化了。比如反光板,稍用力掰了一下,“咯吱”一声,碎了;比如挡泥板,稍微磕碰一下,摇头摆尾,歪了;比如脚撑,最下面的塑料套已磨损掉,车停放时成了“瘸子”,风一吹,倒了……
根据需要,我逐样逐样地拆卸或者更换,直到找不出还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再用水洗,用油擦,“丑媳妇怕三打扮”,真正是“旧貌换新颜”,简直几近“完美”了。
一天早晨,骑了会儿之后,我将自行车停在有户外运动器材的地方,在器材上做些运动。一位“杠友”(一起吊单杠的朋友)骑上我的车兜了一小圈,回来后对我说:“这车原来如此轻便、好骑,怪不得你可以骑得飞快。”“是的,我也觉得好骑,而且刹车之类特别灵,操控自如。”我的确是这个感觉。
又一次,也就前几天的一个早晨,同样在运动器材处,我停放好自行车后,做些运动。这时,又一位“杠友”也是我家邻居来了。他姓奚,平时爱剪光头,这里暂且称他“奚光头”。奚光头爱运动,也爱骑单车,而且运动前后都要“拉伸”预热,属于干啥事都比较讲究程序与规范的一类人。他见过我骑车,知道停在边上的车是我的。
“我来骑一圈看看可以吗?”奚光头问我。
“当然可以。你随便骑。”旧自行车,人家肯试试,就是看得起我,“我骑着在不同地方的台阶上俯冲,你可以找几级台阶试几下。”我知道他是骑行老手,接着对他说。
“冲台阶我还真不敢,没练过。我就骑骑。”边说,他边骑着离开了。
过会儿之后,他骑了回来。
“感觉怎么样?蛮好骑的吧。”我以已度人,颇为得意地说。
“嗯,总体说还可以。有两个问题比较明显。一是坐垫高度嫌矮,你的身高比我还高一点,我骑着都嫌矮。二是车的减震已经坏了,可能因为长期不骑,生锈、没用了,因此骑起来感觉比较硬、比较呆板。”他似乎不经意地说着,眼睛也没盯着我看,“你喜欢尝试、喜欢冒险,特别是跨越与俯冲台阶之类,车更需要有减震,最好是前后都有减震而且能调节减震度的那种。哦,不少山地车簧片一拨就能调节减震度。”他仍是一副不经意的样子,说话声音也不大。
遇上行家了!平时跟我交流运动体会时总是十分谦虚的他,说起单车时毫不客气、头头是道。
“肃然起敬”,这便是我当时的感受。
“骑车,但不随便多花钱”,是我给自己立的一条小规矩,毕竟只是骑着玩玩而已,与其说运动,不如说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现在,遇上了新问题,哪怕只是玩儿玩儿,一贯喜欢挑战难度、挑战自我的我,骑行过程中遇上不太高、不太陡的台阶往往直接跨越与俯冲,毋庸置疑是需要减震的,也正可以充分发挥山地车减震设备的作用。
此刻,菜鸟级别的我是着手买新车还是凭技艺用旧车依然可以骑出好感觉?换个避震前叉可以吗?这种老款的车恐怕换都换不着了。
感谢“奚光头”,不动声色的他原来是个山地车行家。跟他相比,我可真是“满瓶不动半瓶摇”,惭愧!惭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