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疫情卷土重来,打乱了刚刚回归正轨的工作学习生活。
但面对再次袭来的考验,北京满怀信心,积极应对,争分夺秒只为打赢这场硬仗。
图源:@陈小桃
6月21日0时至24时,北京新增报告本地确诊病例9例。这是持续八天后,北京新增首次降到个位数。
数日以来的精准防控疫情工作初见成效,这样的喜讯足以振奋人心。
病毒打不倒北京,因为所有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是如此乐观坚强!
这其中,因一句话上热搜的北京男孩桐桐就是最好的代表
北京10岁男孩桐桐的爸爸
在新发地买菜被感染新冠病毒
他也一同确诊
住进地坛医院后
桐桐并没有因感染疫情而恐惧
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治疗之余
还在坚持做作业上网课
他说
住院就是“换个地儿学习”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
而他唯一的烦恼就是
“饭菜太多,吃撑了还吃不完”
桐桐这句话很快冲上热搜
许多人被他的积极乐观打动
网民们纷纷留言
为桐桐点赞
对于孩子们来说,2020年他们都经历了太多考验:
有一些孩子,他们必须忍受缺少老师、同学和家长陪伴的孤独;
有一些孩子,他们必须学会独立自主,安排好个人的学习生活;
有一些孩子,他们面临着复习节奏被打断,升学考试即将到来的压力;
还有少数孩子,他们像桐桐一样,需要忍受这场病痛的折磨……
风浪已至,自强不息。
少年们必须乘风破浪,与大人们一同坚强应对特殊时期这些突如其来的挑战。
正因如此,我们格外珍视孩子身上能否具备和桐桐一样的品质——乐观。
乐观,作为最为积极的性格因素之一,让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即使条件和环境再差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信坏的遭遇总会过去,相信阳光总会再来。
还记得数月前走红网络的武汉方舱医院“读书哥”吗?
那时,疫情的严峻形势令社会恐慌不已。作为武汉方舱医院接收的首批入住患者,病人们来到这里的心情都十分紧张不安。
室内,一排床位整齐排开,每个床位都躺着人,有人睡觉,有人刷手机,众声嘈杂中,只有这位戴着口罩的“读书哥”,正安静、专注地看着书。
“读书哥”说,“我相信,只要配合治疗,一定会好起来”。
这份淡定从容背后的乐观心态让众多网民感动之余又心生敬意。
一个从小就具有乐观品质的孩子,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一个“每临大事有静气”的人才。
我们希望孩子对未来怀抱信心、对远景勇于探险、有足够的勇气来实行社会正义;我们希望孩子在面对成长所带来的挫折与失败时,不屈不挠;我们希望孩子能够获得幸福一生的能力。
——马丁·塞利格曼《教出乐观的孩子》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乐观品质呢?
首先必须明确,如果想让孩子有一份乐观的心态,父母的培养和精神上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1
身教大于言教
孩子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乐观”的内涵,但他能够留意他人的行事风格,会潜移默化地吸收父母身上的精神“养分”。
对孩子,我们要做出的正确教导,就是用我们自身的乐观风格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
2
引导孩子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
随着孩子的成长,开始能够对事物结果的好坏进行因果分析后,我们要帮助孩子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
正如“半杯水”理论,悲观消极的人会聚焦杯中水有半空,而乐观积极的人着眼剩下的半杯水,会觉得水幸好有半满。
遇到不好的结果时,孩子容易对自己产生悲观的看法时,我们要从语言上引导孩子将结果与具有乐观风格的想法建立联结,学会化“不幸”为“有幸”。
3
正确的赞赏和批评
在批评孩子时,即使是孩子个人原因造成的不当后果,也要强调行为的暂时性、特定性。还可以给孩子指出明确的方法,弥补不当行为带来的后果。所以,父母要避免对孩子说,“你总是”“你就是”这样的字眼。
而在赞美孩子时,家长们要多用描述性的语句把结果的产生和孩子的行为联系起来,描述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真实地表达对孩子赞赏。孩子通过大人的描述,知道了自己行为的能力,并能明白自己努力会有好的结果。
接下来,还可以更进一步地,把描述的行为总结成一个词,这个词会让孩子给自己的行为定义成为一种能力或特质,比如乐观。
当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具有乐观品质的人后,就会更有信心去尝试新的事物,更积极地应对未来可能遭遇的失败和困境。
我们衷心祝愿所有孩子都能在这场疫情中保持阳光、积极、乐观、勇敢的心态,做乘风破浪的少年!
来源:首都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