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是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徐凯文老师写的,文章中提到了他在北大任职心理咨询老师时经历的一些事,北大,一个让莘莘学子向往的高等学府,但是有幸成为众多高考生中的佼佼者的他们却有30%左右的人厌恶学习,这里面不乏有多年自杀倾向的孩子们。
当我看到这个数字,震惊之余,更多的是在思考为何这些让很多人羡慕的高考“成功者”,甚至是人生“成功者”还会想要自杀?是因为他们对自己要求太高但一时实现不了目标吗?不,原因是这些孩子们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徐老师将这种心理疾病命名为“空心病”,并且提到了现如今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对孩子们的成长的影响,他做过一个调查,那些有着自杀倾向心理问题的“好学生”大部分的父母职业竟然是中小学教师!
我自己目前就是一名小学老师,看到这里有如当头棒喝!虽然我还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一直把我的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自我带班以来,为了让他们身心健康,我从来不去要求他们争第一,知识告诉他们做什么都尽力而为就好!但看完这篇文章后,我仍然觉得做的不够。徐老师提到:作为一个教育者,首先我们自己是否有明确的信仰和目标,如果连我们都没有,又怎么去教育孩子!
这两天我一直都在思考,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已经27岁的我工作非在编,工资待遇低,感情生活为零,无论是哪个方面都没有成就感,为此我焦虑,情绪低落,什么也不想做什么也不想说,负能量满溢,越是这样状态就越糟糕,只得逼着自己先“动”起来,无论什么,起码先行动,就这样,算是走出了之前的心里阴霾,可这些对我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老妈现在每周需要去医院透析,相比较刚做完手术时的情绪好了很多,虽然我也知道更多的是因为不得不接受的无奈,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同一个时间一起透析的病友也就那么几个,一来二去大家就都熟了,家长里短的各种聊天,其中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每次都是她的妈妈陪着,除了有肾病,她还有糖尿病,而且并发症已经导致双目视力低下,离失明不远了。我爸告诉我,这个女人15岁就得了糖尿病,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那么小的年纪就得了糖尿病,实在让我不敢相信那是真的。原来,她的妈妈在她小时候经常出差不在家,缺乏对孩子的管教,以为留下足够的生活费就是对孩子的补偿和照顾,殊不知孩子因此花钱大手大脚,大吃大喝,小小年纪就吃坏了身体,得了病之后还不收敛,该怎么吃还怎么吃,导致病情发展的很快。现如今,当年挣来的钱都送给了医院......老爸说现在每次去医院,都是把手搭在妈妈的肩膀一路摸摸索索地走进病房,平时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听收音机了解外面的世界,没有工作,更没有爱情。
当我听了这些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如果是我,我宁愿去死!这样的人生实在太可怕了,我无法想象三十多还靠父母贴身照顾饮食起居,无法自由行动,没有自己的朋友圈以及这一辈子都无法拥有爱情的人生,可能对于我们这些正常人来说,那和行尸走肉的生活没有区别。老爸却说,人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唯一想的就是:活着!是啊,所以很多人都说活着其实也是一种勇敢的表现,尤其是这些身患重病,头脑意识却依旧清楚的人,活着,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活着也是最简单最明确的人生目标吧!
相比较他们,可能人生的意义会比我们更纯粹一些,这些人的故事会让我们觉得自己的人生其实没有那么糟糕......只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追求更好人生的欲望。
那些有着自杀倾向的“好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也许是他们对人生的想法太多,却无法找到一条自己喜欢且走的通的路(身边的人会指手画脚会评论,影响他们最真实的判断),所以最终没有了追求。而身患重病的人,活下去是最强烈也是唯一的渴望。他们二者一个想死,一个想活,多么讽刺!
我们这些成人,每天为孩子们付出辛劳,可是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我们的某些“付出”是孩子们真的想要的吗?我们究竟在教给孩子们些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