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做了29年的教师,对每节课还是向迎接新生儿那样期待:让每个孩子都能在40分钟内除了接受新内容外,还要让能力弱的孩子“吃得饱”,能力强的孩子“吃的好”。
昨天教学《小数的加减法》,其实质是将整数加减法的算理类推、迁移到小数的加减法中进行计算。怎奈课堂练习内容过多,课中只能对某些题限时或限量进行。
进行这题教学时,为了节省时间又加大练习量并减缓能力弱的孩子见到多题就害怕的习惯,就让同桌两人一组自己选取其中四题(两人不能重复),做完后再交换批改。刘雨纯和彭如意是同桌,不一会儿她拿着彭的作业本走到我面前,满脸认真:“老师,彭如意的四题全对,我认为他这部分内容掌握的不错!”好一句“我认为他这部分内容掌握的不错!
出示要求:5分钟的时间,谁写的对又多,谁就胜利。孩子们听到要求后,有的低头就写,有的思考,还有的干脆不写在忙着自己的事情(可能是不知如何下笔)。
周思宇手不停的写着,一会儿就出很多道算式。我拍完后他又接着写下去……
张楚雨思索了一会儿也低头写着……
这两个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写,因为有了自己的感悟,写出的算式不仅有序,而且还是对~又~多。当我展示他们的算式时,大家投出的是羡慕的目光。
反思这节课:虽然顾的上能力弱的孩子,也没失去能力强的孩子。成绩在弱、强之间的孩子是不是被我丢弃了呢?
生活也是如此:每天一睁眼想着“每日一练”,晚上临睡前检查孩子的网上作业。对于自己和家人的一日三餐直接就是不参与(有就吃;没,就饿着)。有次下班回家等到七点多也没见到有人招呼吃饭,打电话找人:“我已经给你叫了外卖,一会就会送到”,才想起是出差了。
家姐一直说我是生活上的低能儿。这难道不是因为顾上了此、失去了彼吗?
翻阅朋友圈,看到海波的《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深是赞同。工作、生活、学习……每天太多的事情要做,苦于精力有限且已行至中年,想所有的事情面面俱到,必将精疲力竭,即顾不上此,又失去了彼。
想以勤劳补之,又索罗说过:仅有勤劳是不够的。正如蚂蚁:整日奔忙,却不知自己这般奔忙为哪般,往往会顾得了这件,顾不上那件。
还不如找准自己喜欢或是认为正确的事情一直做下去,是不是就没有顾了此、失了彼的纠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