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知新记09:虑深通敏

知新记09:虑深通敏

作者: 静水0722 | 来源:发表于2022-12-16 23:32 被阅读0次

    2022年12月17日毕玲玲知新阅读打卡:

    打卡次数:9次

    今天大雪伴着大风肆虐着,家中温暖,咳嗽好些了,只是口鼻无味多痰,做着零碎的事,有些想和和。《毓老师讲春秋繁露》新书发布会,聆听颜老师与黄老师的对话,重听了冬季版的诗歌课程还是似懂非懂,翻阅了雅思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落地还是得再读蒋老师的书,零零散散,串成一条线。

    许久未这样,面对自己,思绪涌动。

    丁亮老师讲中国文学,在江淹的《恨赋》里,老师说,意念在细腻中慢慢贴近,唯有深入才能戳破一切。蒋军晶老师也在《去年的树》课堂实录中,谈到:文学的文本要教出“文学”的味道。

    还记得前段时间上课时,曾经困扰着我的问题:在认同中国古代教育的前提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寻找语文教育和文化教育的意义呢?一闪而过的念头,也许课堂提供的就是一个场,在此碰撞与交流、深化与共通。这个场,教师应该是一个静默的灵魂。恰如今天新书发布会上,颜铨潁老师所谈毓老先生对他们的教育一样。还记得丁亮老师曾经提醒过我们,去读《论语》不在于孔老夫子说了什么,而在于如何思想,如何行为。

    于经典中得到的,慢慢领会。转化到课堂之中,如何将之实现,在蒋老师的课堂实录中得到印证。对于《去年的树》这样的一篇文章的授课,我在想:我会如何教?我大概也会是像其中一个例子一般,用补充提示语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四次对话中的情感,以此深入童话之中。这样做,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我永远都不会知道如此这样竟然对如此简明风格童话的阅读竟然是一种障碍。蒋老师用丰子恺的画作喻,再通透不过。

    面对文学,如果没读几本文学作品,便就没有发言权。依稀还记得最近荐书时,因为共读书目都是跟孩子们一起读的k3系列。荐书时,大多孩子们最为活跃。下一本读什么,现在全听他们的。那天,语溪站起来推荐《月光下的肚肚狼》时,那种侃侃而谈的真诚深深打动了我。每每读一本新书时,如今听到的:老师,我们早就读完了,第二遍都读完了。那一刻,我突然很惭愧。真的喜欢,就不需要什么理由了。当我们成人在功利中甄别时,最真实的阅读恰是因为欲罢不能,也是因为喜爱与深爱。这样的自然而然,最是动人。看到孩子们在《木偶森林》里谈到“世界上本无所谓的好人坏人”时,看到他们在《木偶奇遇记》的感悟中谈到“虽然匹诺曹曾经顽皮,但最后他的成长更打动我”时,我忽然懂得阅读的意义。而课堂之中,为师者当得有四两拨千斤的智慧,或者静默,或者追问,或者认肯,或者质疑……在此之前,须得有那份功夫下足之后的通透与明白。唯恐力不及,误人也。

    想到丁老师在诗歌课程中谈到的境界,当境界不足之时,便就看不到真相。还执着在假象中,沾沾自喜,不禁惭愧。太多时候,真的就如杨绛先生所言:读书太少,想要太多。我们总希望得到想要得到的,却忘了付出所应付出的。生命的两端,唯有叩其两端而竭,方得其道。默默下足的功夫里,有细节的用心之道。

    透过江淹的《恨赋》,循着意的脉络,慢慢一丝丝的领悟,原来人之心可以如此之细腻,如此之丰富。活得太粗糙,所以才只得在境界之中,无法超越。蒋老师在书中谈到过“解释智慧”,有的时候重复一下学生的回答,有时候提炼一下学生的回答,有时候把学生想表达但没表达清楚的想法替学生说出来,有的时候梳理一下学生相同、相近、相似、类属的想法,有时候调整一下方向。就此,蒋老师在慢慢认同“解释智慧”是教师专业素养中非常核心得要素时,他选择调整自己的课堂语言,加入了辟如:比较、发现、证明、角度……如此细腻,如此深入。我想,读一本书,重要的是学一种做法,更多是一种思维,面对问题与发现后,可以持之以恒深入细致可以下足的功夫。在追问的智慧里,在解释的智慧里,隐藏着是一份对于学生的一份理解与尊重。而这份理解与尊重,在切实的行动与坚持里,不是因为权威,而是因为在当下的此刻的如实里,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是境界所致。只是前行之路,在透过认知的突破中,慢慢接近真相。

    面对教育这个庞大的课题,慢慢咂摸,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亚斯维尔斯在书中谈到:只有保持无尽的追问和开放的态度,以谦和的目光看待他人,爱才可能实现。人之三重,一者训练,二者教育和规训,三者存在之交流。也许在前两者,我们都有意识到,然而第三者应该是当代教育需要的超越与探索,互相的照亮。沉默不语之时,是恐惧,还是愤怒,或者是不解。教育的每时每刻,都需要智慧的洞见。懂得倾听吗?懂得倾听的魅力吗?那种静默的美妙,唯有真切经验,才愿意守护,否则陷入“自我中心”里,就难于跳脱,陷入权威的迷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新记09:虑深通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fej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