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这部电影还是因为《三块广告牌》,当时就听说此片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但因为找不到片源,就放在了观影list的后面。最近因为版权放开,在网上突然看到,遂置顶之,找了个周末的下午把它看了。
水形物语-美国版海报
《水形物语》剧情十分简单,讲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人兽恋的故事。这是一部爱情主题的艺术电影,全片阴冷的色调,边缘化的人物形象以及小众的情感领域,都注定了该片不可能走向主流电影市场,成为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爆米花电影。也正是这样的定位,导演才能够任性的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荧幕上肆意挥洒。
谈到“跨物种爱情”这个话题,估计不少人都会眉头一皱,想起类似“人兽恋”的画面,觉得恶心且一脸嫌弃。但其实这在文学艺术领域上并不是个很陌生的题材,从安徒生笔下与人类王子相爱的《小美人鱼》,到埃克苏佩里笔下爱上一朵玫瑰花的《小王子》,再到古希腊神话中人类与动物交媾的故事《丽达与鹅》,可以看到,早在千百年前人类就开始频繁思考和探讨这件事了。尽管如此,时至今日这个题材却比LGBT还要更加令人难以接受,是个根本拿不上台面的东西。吉尔莫·德尔·托罗导演选择了这个题材,并且创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生物,试图诠释一个理念:真正的爱情是两个孤独的灵魂找到理解的过程,与你是谁,你是什么样子,都没有关系,哪怕不是一个物种的,只要懂得对方,都有可能有纯粹的爱情存在着。
回到电影中的这对“跨物种情侣”身上。哑女艾丽莎是个非常孤独的女人,日复一日的重复着清洁工作,朋友也只有同性恋老画家和黑人同事,每天唯一的乐趣就是在水里自慰。她不会说话,也长得不好看,得不到他人的重视,从她的眼睛里我能看到她想与外界沟通的欲望,以及旁人无法理解的孤独感。这样的日子一天一天的过着,直到遇见了被当做实验材料的两栖“人”:与其说是一个人,不如说是一个面目狰狞可怖的人形怪物。同样的,他也不会说话,受尽歧视和欺辱。这样的一对,在外面的世界根本不可能受到接纳,像正常的人那样生活。但世界就是这么奇妙,由于相似性,艾丽莎和鱼人开始惺惺相惜起来。鱼人对人类世界的不熟悉,这段关系中是艾丽莎在占主导,她给他听音乐,给他食物,教他人类的语言,甚至教会了他拥抱。两者越来越依赖对方,但因为外界因素,鱼人作为实验材料必须死去,此时艾丽莎却像疯了一样的想办法救他。可能在她过去几十年的生命中,受限于表达能力,从没有像这次这样歇斯底里的争取过一件事情,也没有这样竭尽全力的爱上过一个“人”。她做到了,救出了她心爱的他,且不管不顾的跟他在水里结合了。鱼人一定是懂得爱情的,在她为了救他死去之后,带她纵身一跃,跳进了无垠的黑暗深海。片尾是叙述者的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至于是否是真实发生的结局,这就得由观众自己猜想了。
这是一部爱情电影,全片最打动我的是这个场景:艾丽莎和鱼人在水中结合之后,她眼神中无可比拟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艾丽莎和鱼人结合之后的眼神
艾丽莎作为女主,贯穿全片的表情始终是压抑的、愤怒的、委屈的、不甘的,就算听到音乐后脸上出现了微笑,也是转瞬即逝的,对生活没有本质性的变化。考虑到她从小没有父母,不能说话的问题,这几十年来她一定一直都是这样的,没有过强烈快乐和满足的时刻,得不到爱与理解,连最基本的被倾听都少之又少,非常令人心疼。但遇见鱼人之后,她脸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笑容,甚至穿上了高跟鞋,化起了妆。爱情是多么美妙的东西,这个时候才让人觉得她不仅仅是个哑巴,而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女人。而在她和鱼人在水里结合之后,在那样的一个眼神里,我读到了极度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为了爱人不惜与全世界为敌的勇气。无私奉献、单纯、互相理解和懂得,这些特质怕是早已超越了大多数人类相爱的感情。而人类作为高等生物,总以为自己有无上的权利,能够任意支配其他物种的生死。片中出现的军官,骄傲跋扈,暴虐的对待鱼人以及身边一切地位低下的人。这样的人性,在鱼人天真单纯的心灵面前,显得十分卑劣和渺小。在这样的一份纯粹高尚的感情面前,又有什么人能够跳出来指责这场人兽恋的不可理喻呢。
感动和回味之余,我想在这里谈一下“灵魂”与“肉体”关系的话题。
人生来孤独,什么都带不来,而死亡也亦如此。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TA的灵魂由出生以来的所有经历影响而成。人们沟通、交谈,努力地寻找人群中的那个soulmate,试图找到一个能够完全契合的,一个眼神就能够懂自己的人。很多人都称之为“感觉”,但其实说白了就是遇到了“了解”,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走心的在同一个频道上顺畅的沟通。人世间,男男女女之间互相寻觅着,似乎这才是绝对的、应该发生的事情。但试想,如果你找到了一个,跨越性别的、甚至是跨越种族的TA,“灵魂”上无比契合,懂你,爱你,了解你,你一个眼神TA就心领神会,你内心萌生出想与之共度一生的想法,但身边所有人都根据TA“肉体”的特征告诉你,你错了,这样是不对的,是有罪的不道德的,你该怎么办?是不顾一切的去跟TA在一起,还是放弃这个你可能会找寻了一生的七十亿分之一呢?是的,这是个低概率的事件,你我也许都不会遇上类似的事情,但换位思考,如果是你的话,你确认自己找到了这样一个灵魂伴侣,你肯定是不愿意轻易放弃的吧。每次想到这里,我就会在内心中萌生出无限的同理心,看到身边诋毁类似人群的人,我从来不参与讨论,而是更倾向于表达我的尊重和理解。不管你的朋友也好,家人也好,做出这样的选择,肯定是有TA觉得被满足的需求,感觉到了快乐,我们只是旁观者,没有权利指手画脚。类似的事情,例如面对LGBT群体、宗教群体等等,我希望人们首先的态度是尊重,而不是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去批判,那样真的太狭隘了。毕竟,人生来孤独,找到一个能够在灵魂层面对话的个体,实属不易,又何必为了躯壳的限制,放弃相爱的权利呢。
最后再来谈谈此片为何能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奖项。《水形物语》虽然看上去只是一个歌颂爱情的电影,除了流畅的叙事和自成一体的艺术风格,我还能看到,每个剧中的人物都是一个抽象化的社会符号:白人军官——社会中占据社会地位和资源的人群,哑女——底层弱势劳动人民群体,黑人女工——黑人劳动人民群体,画家——同性恋人群,鱼人——其他弱势群体,苏联科学家——知识分子群体。导演完全可以选取几个普通的人作为角色,但为何这几个角色把社会中有代表性的弱势群体全都覆盖了一遍呢?我认为他想通过讲述一个荒诞浪漫的故事,同时抒发社会弱势群体争取平等和权利的美好愿景,这在主流社会中是非常政治正确的,但又碍于无法把黑人、LGBT、残障人士甚至是其他的群体的问题拿到台面上说,而选取了这样委婉隐喻的形式。大概是组委会也发现了这样的深度,而对它青睐有加吧。(个人想法,请轻喷。)
《水形物语》是极度浪漫的。浪漫的是你浴室水里的自我取悦,是遇到爱人时内心的电光火石,是在水里交融时的极乐满足,是孤独空虚的灵魂终于找到了彼此的归属,是一对相爱的眷侣相拥着沉进无垠的深海。浪漫像潮水一般涌进心里,化成爱人的形状。
For the Shape of Water.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