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决断力》3:如何避免掉入“证实倾向”陷阱?

《决断力》3:如何避免掉入“证实倾向”陷阱?

作者: 王双_c261 | 来源:发表于2021-05-15 17:20 被阅读0次

    原创 精进学思行 精进学思行 今天

    最近有一个同事准备离职,昨天晚上我们几个人给他送行,好几个同事都认为他做出了一个错误的选择,并苦口婆心进行劝解。

    但我们知道,一旦他做出这个选择,其实很难去改变,一方面是因为已经提出来了,再反悔有点不太好;另一方面,我们都是旁观者,很难感同身受,我想起了自己第一次换工作时,也有挽留和不理解,但我很难说服自己留下。

    他的选择,无所谓对错,但这个过程给了我们一个提醒,当我们做选择,或者是有了一个观点,比较容易陷入到“证实倾向”的陷阱,也就是很容易只看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而这就是我们在《决策力》1:什么阻碍你有效决策?中提到的额,我们在作出选择的时候,通常会碰到的4个坑中的第二个,如何克服呢?《决断力》这本书当中提到的三个建议:考虑相反情况,放大和缩小,以及尝试,这也是本文分享的重点。

    1 考虑相反的情况

    通用汽车著名的总裁阿尔弗雷德.斯隆,曾在一次委员会上提出一个问题:“先生们,我想我们已经对这个决定达成了统一的意见, 对吗?”,所有与会者都点头,于是斯隆继续说“好吧,那我提议这个问题的后续讨论推迟到下次会议上,让我们多些时间来提出不同的看法,也许还能对这个决定有更多的了解。”

    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大家统一意见不是很好吗?因为他看到,如果一个决定没有任何反对意见,很有可能是我们对它认识不全面,而我们普通人通常倾向于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回避相关的证据,这让我们容易偏狭。

    但从反面过程找证据,难免让人觉得是个消极的过程,为了更好养成这个习惯,著名的管理思想家罗杰.马丁提出了一个好的问题,“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反面的想法就可以成为一个好点子”。他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罗杰.马丁年轻的时候,参加过一个矿藏公司的战略沟通会,当时针对一个铜矿是否应该关闭,高管团队和矿区经理意见不同,彼此都无法说服对方,在争论很久后,马丁抛出了前面的那个问题,从而让彼此双方都能更全面的认识这个问题。

    这让我想到一个类似的情况,在面试的时候,当候选人列出很多想来公司的理由时,我会反问“有什么是你不能忍受的?如果有个理由促使你离开,这会是什么?”,并且告诉他在这个公司,他担心的问题是否有可能发生。

    2 缩小和放大

    2.1 缩小

    避免“证实倾向”的第二个方法是缩小和放大。所谓缩小,指的是站在一个比较大的尺度,看一看和自己情境相同的人,他们基础概率是多少,从而减少认知偏差,比如你参加一个考试,发现水平和相当的人的通过率是60%,你就不好高估自己实际能发挥出来的水平,除非你有很强的证据能说明自己和别人不同。

    《决断力》中提到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故事,他在年轻的时候,和同事合著编写一本教材,他们团队认为,凭借他们的实力只需要1~2年的时间完成了,他很好奇地问了一下当时的院长,别的团队的表现,院长告诉他,之前有40%的团队放弃了,剩下的人用了7~8年,卡尼曼认为自己肯定不会,但后来他们实际用了8年的时间才完成。

    我们其实也可以用这种方式预估自己的职业发展,你如果想知道以后自己会发展的怎么样, 就看看自己行业中,基本情况和自己差不多,但是年龄比自己长3~5岁,他们的发展情况,很可能就是自己3~5年的状态。

    明白这个道理,对我的最大启发就是要主动提升自己的基础概率,比如同样的年轻人,在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找到好工作的概率,哪个更高?找到女朋友的概率,哪个更高?在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那个获得高收入的概率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选择一线城市。

    2.1 放大

    缩小能让我们以外部视角,看到一般的统计信息,但是这对我们自己面对的具体情况,还需要补充更多具体而真实的信息。在这个方面,富兰克林.罗斯福是一个高手,他的家庭医生对他有一个很精辟的总结:“他喜欢知道一切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乐于参与到每件事情当中”。

    所以,在罗斯福执政期间,他并不是单纯的从白宫的官员的汇报中获取信息,他会建立自己广泛的信息源,比如从商人、学者、朋友或者是亲属那里获得更真实的信息,比如他的妻子会突然参观某个项目,并汇报给他,避免项目中有幕后操作。

    他在炉边谈话中,他鼓励美国群众主动给他写信,所以,当时他每天会收到5000~8000封信件,如果数量下架,他还会向顾问发牢骚,他认为信件应该得到科学分析,从而得到关于公众观点的直接信息,有时,他也会随机的去看一些邮件,从而把握民众背后的细微感受。

    除了拓展自己的信息渠道,“放大”还有一个更直接的方式,就是要去”现场",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提到“工作现场有神灵”,他提到自己当时生产瓷器的一个例子,当时陶瓷在高温烧制过程当中总会弯曲,他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就一直蹲在炉边观察陶瓷的变化,他甚至恨不得把手伸进高温炉压住陶瓷,而他就真的想出一个办法,就是用很重的东西压住正在烧制的陶瓷,最后就真的生产出了平直而光洁的陶瓷。

    我在自己的工作当中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当时为了解决一个噪声的问题,别人告诉了我问题是什么样子,但当我真的到了现场,拿到具体的零件并认真听,才发现里面有很多的细节是很难通过别人传递的,只有通过现场,你才能够比较容易的找到。

    所以,通过“缩小”来获得外部视角,把握基础概率和全局视野,再通过”放大”,了解具体的细节,这样就能够让我们对事情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让我想起了古人的一句话:致广大而尽精微。

    3 努力尝试 

    在“证实倾向”这个坑中,我们还常常容易假象和对未来进行预测,但常常结果不好。比如,开发一个产品,我们常常会认为到时候市场一定会买单,但很有可能效果不好,但是钱已经花费出去了,怎么办?

    有时,我们不喜欢现在的公司和行业,幻想着换一家公司或行业就好了,于是设想下家公司是如何好,另外的职业方向是如何治好,但等真的过去,发现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

    著名的管理学家吉姆.克林斯有句名言“先开枪,再开炮”,“开枪”就是小成本和规模的尝试,“开炮”就是大规模铺开,也是我们在NVH性能是设计出来的,人生可以设计吗?提到的,通过快速的原型产品做测试,获取真实的反馈,而不是一次大规模投入。

    书中提到一个案例,美国国家仪器有限公司的副总裁约翰.汉克斯,他当时认为无线传感器会是未来的一个方向,想大举进军,但担心判断出错,因为有用户质疑其安全和可靠性。他并没有停留在想象或怀疑当中,而是想方设法去验证,他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对象,加州大学的比尔.凯泽教授,他当时正在哥斯达黎加的雨林研究,因为气候恶劣,对传感器要求非常高,汉克斯快速地攒了一个原型机,让比尔.凯泽在研究中测试,后来发现效果很好,于是坚定了他在无线传感器方向判断的信心。

    我在做汽车声音设计的时候,也使用过类似的思路,当时我想给我们的车门设置一个模拟的音效,但开发早期,汽车自带的音响系统还无法发生,但是我需要提前知道声音和门工作的匹配,以及看声音和门本体声音的匹配性,于是我做了一个小的尝试,就是在车门布置扬声器的地方,自己固定了一个无线音箱,在播放我设计的音效同时,手动开关车门,近似感知声音的匹配效果,帮组我们更好做出判断。

    而这种思路,其实更应该用在我们职业选择上,毕竟这是重大决策,而我们大多数人在选择一个职业方向或公司时,都没有通过尝试去感受一下,而是自己跳进去,当发现自己不喜欢时,为时已晚,这样想来,我当时读书时,没有主动在学校寒暑假期间,申请公司实习,其实是一个失误。

    总结

    如何能够降低我们决策中的“证实倾向”?,《决断力》中提到三个方法:①考虑相反的情况;②缩小和放大(致广大而尽精微);③努力尝试,先开枪再开炮。

    回到我们将要离职的那个同事,他可能选错了,但是比较幸运,因为这边给了他再回来的机会,如果要去的地方不合适,或者没有实现自己的预期,就算是一次“尝试”也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决断力》3:如何避免掉入“证实倾向”陷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fhkj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