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提到培训课堂,都会想到:谁在给谁上什么课?
在企业中,我们做培训计划的时候,常用的两种方式是:按培训对象分类,如新员工、青年员工、骨干员工、关键岗位、高层管理者等或新员工、基层主管、中层管理、高层管理等等;按培训课程分类,如通用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管理类课程、技能类课程等等。
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发现这两种分类方式都变的不在那么好用了,因为无论你是什么层级的、什么专业的,大家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来源几乎是一样的了。这就给课堂设计带来新的挑战:越来越难以在课堂上以知识传递的方式让学员有收获了,因为你知道的,我也知道,甚至我知道的更多。
我个人有几次体验极好的课堂经历。
第一次是一家培训公司临时邀请我去参加了一个他们的沙盘课程。这是本来是一个意外,因为天气原因,讲师没有能及时抵达北京,课程延期,延期导致一部分学员无法出席,而作为沙盘课程,对人数又是有要求的,所以培训公司的人邀请了他们的优质老客户去了。谁知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突发事件,让我对培训课堂设计有了全新的体验,由于人都是临时抓来的,所以做什么岗位的都有,什么行业的都有,各有各的思维模式,正是这样的差异,让我们那次的沙盘课程非常的精彩,完全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对我日后的工作起到不可思议的点化作用。
第二次的经历是我两年前参加的一次培训。那一次的经历也是惊呆了我,学员对象更加五花八门——心理咨询师、培训师、职业规划师、学校老师、政府公务员、杂志社主编、机构经营者、企业管理者,几十个人围成一圈做了三天的培训。第一天我简直蒙圈了,这都是什么啊,我还给组织者说你们以后培训要把人弄的齐刷一点,这高低起伏的,课多难上啊。可是我在场上时时刻都能体会到向晴老师对我的关注,我心里的疑问总是能得到解答,大概到了第二天的晚上,我们共同创造玩了一些游戏,我当时感觉生活似乎开启了一个门缝,让我窥见了门里的绚烂;到第三天的时候,一扇大门打开,我知道了——世界可以如此精彩,人生还可以这样度过。我想那是我人生转折点的一次培训。
第三次经历是我去年的一个经历,那一次的课堂给我带来了灵魂般的震颤。如果说第一次是让我看到了企业中各个岗位的人的不同思维;第二次是给我开启了社会的大门,让我看见五颜六色的社会民生;第三次是给我开启了岁月的大门,让我看到了生命的穿越。那个课堂有80多岁的爷爷奶奶,也有十几岁的在校学生,每一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我坐在那里,仿佛看见画卷一一展开,如此壮观,无以形容。
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让我再来思考课堂设计,我有了不一样的视角。
一个课堂的存在,它至少包含:主体、空间、时间三个要素。过去我对这三个要素的考虑是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而今天我再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会觉得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主体都带有他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而来到这里的所有主体又共同构成了一个时间和空间,我们在这里相遇、在这里经历、在这里创造。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就知道了如何做培训选择。
首先我能够评估培训对象:当需要拉伸宽度的时候,我会选择丰富性和差异大的培训;当需要扎根深度的时候,我会选择在专业领域更加精深的培训,甚至是一对一督导。
其次我能够评估培训老师:一个好的培训老师,一定是在某种程度上,把握了规律,所以他会带领你看到事物的本质,所以在这样的老师的课堂上,问题能够被现场得以诊断解决,这是最高效的,作为老师现场解决问题应该是专业基本功。
如果我作为学员,有了这两点,我就非常能知道什么对自己的发展是有益的。
而是作为培训总监、培训经理,确实要需要在学员和老师之间做匹配。这其中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培训的内容,而在于师生之间的匹配,一个老师跟一个学生如果是匹配的,他们之间的传授是非常顺畅的,而且会有教学相长的好处;而是一个老师跟一个学生如果是不匹配的,其实内容本身再好也没有用,因为根本不能吸收。能够在这个方面帮助的员工的培训管理者,是真正令人尊敬的,在创造独立价值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