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无可替代的哈耶克

无可替代的哈耶克

作者: 卜高山 | 来源:发表于2020-03-08 11:20 被阅读0次

    有些人可以被遗忘,可以被超越,但永远无法被替代。如果要问是哪一个人给了我如此深刻的感受,那么哈耶克当之无愧。哈耶克,完整的名字应该被写做: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在许多时候又被翻译为海耶克,1899年5月出生于奥地利;关于其更多的生平经历以及思想历程,在《哈耶克传》里写的十分详细了,多余的笔墨只会让我们失去与其深邃的思想交流的机会。哈耶克以其对“自由”的追求闻名,尤其因此闻名于中国国内,其不少著作被翻译为中文,如《通往奴役之路》、《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法律、立法与自由》、《货币的非国家化》等等。

    从某种程度来说,哈耶克是一名高产的学者,也是一个不受现代学术体系局限的学者,其涉猎范围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而在每个领域,其研究都将“自由”这一思想贯彻到极致;最典型的代表是在《货币的非国家化》一书中,哈耶克将自由市场的思想推广至货币的发行市场,描述了一个“非国家化”的货币的美好图景。

    对于奥地利学派而言,哈耶克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奥地利学派,并非如人们所想的那样一直默默无闻地处于边缘地带——事实上,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场著名的危机之前,哈耶克和奥地利学派的思想一直活跃在主流经济学之中,通过查看哈耶克在主流著名刊物所发表的大量论文,便不难发现这一点。那场危机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对于经济如此,对于经济学也是如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治过程而非对真理的孜孜追求,让那个时代选择了凯恩斯。而自此以后,奥地利学派式微,哈耶克本人的兴趣也由经济学转向了政治学,对于整个思想史而言,这或许是一种幸运,但是对经济学而言,这的确是一大损失。自此以后,经济学被人为地划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而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几乎完全不同的研究范式;即使在许多学者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当做重要的问题提出并研究之后,微观与宏观之间仍然没有构建出有效的相连桥梁。这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一个是货币,另一个是资本和生产结构,恰恰都是哈耶克很早之前便提出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奥地利学派的其他学者虽然有所涉及(如盖里森的《时间与货币:资本结构的宏观经济学》),但其深度与影响远不及哈耶克。而对于哈耶克在经济学的建树,也许是由于其著作没有被翻译为中文,国内鲜有人提及,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哈耶克于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获奖原因有一半在于其“在经济波动和货币理论方面所做的开创性研究”,如果对此一无所知,那么我们所了解的哈耶克便是不完全的。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奥地利学派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最著名的要数《美国大萧条》一书的畅销;奥地利学派对于经济周期的解释并无统一的模型,但大致有这样一些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其一,货币的超额发行以及因此带来的过度的信贷,是导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其二,人为导致的多余的货币和信贷会给自由的经济体发出错误的指令,在这一信号作用下,人们会进行错误的经济计算,对于企业而言,会进行更多的投资从而在更远的时候才能提供产品;对于消费者而言,会在当下需求更多的产品。其三,一旦人为的货币超额发行不能维系,则过去做出的投资将无法收回,从而导致危机。如果想要更深地了解这些原因背后的逻辑,那么,我们需要回到哈耶克——相比于他的导师米赛斯而言,哈耶克在许多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哈耶克在经济学的著作很多,这里所谈的是他在1931年所写的《价格与生产》这本小册子里的一些思想。这本小册子是他应邀在1930年-1931年去伦敦所做的四次演讲的演讲稿,看似轻薄,其间内容,没有时日却是无论如何无法做出的,而其价值,客观地说,直到现在,也并非其中的所有思想都被完全地吸收到了经济学之中。

    在《价格与生产》的讲稿中,哈耶克为我们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学者的出色品格,遣词造句明显经过仔细推敲,绝无含糊不清亦或逻辑不通之处。这一讲稿由四部分内容组成,组织严密而紧凑,由货币和价格理论入手,进而引入生产结构以刻画某一产品由最初投入到最终产出的整个流程,基于这一流程,哈耶克分析了货币和信贷对于这一生产结构的影响,并于最后一部分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合理操作。

    在第一部分中,哈耶克详细地回顾了与货币和价格有关的经济理论及进展,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其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经济理论中的货币理论与一般均衡经济理论严重脱节(直到现在这一论述仍然成立),货币对于经济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中性”或者“非中性”。哈耶克一针见血地指出,分析货币总量、一般价格水平以及总体产出之间的因果联系毫无意义,因为这些变量全都并非真正地作用于彼此,对于经济决策而言,这些变量并不影响个体作出决策,是个体决策的结果而非原因。

    其二,是相对价格而非一般的价格水平才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原因。哈耶克指出,通常的认识存在三个误区:一是认为只有一般价格水平变动时货币才会对价格和产出产生影响;二是价格水平提高时倾向于导致产出增加,价格水平降低时倾向于导致产出减少;三是货币理论仅仅研究货币价值如何决定。而对于经济而言,货币量的变动总是会影响相对价格,进而影响生产的方向和规模,从而对相对价格的研究格外重要。

    其三,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在于发现为何一些需求或者一些个体的需求能够比另一些更好的满足;货币的绝对量对人类的福祉而言毫无意义,而货币如何影响相对价格进而影响人们的收入和需求满足程度,才是有意义的研究。哈耶克特别强调货币对于经济的影响依赖于其在经济循环的哪个节点被注入或者抽回,比如,额外的货币是首先到达消费者还是生产者,其对经济的最终影响是不同的。

    在第二部分,哈耶克通过一个三角形(后人称之为“哈耶克三角”)展现了生产过程由最初投入到最终产出的整个流程,也即生产结构。哈耶克通过精湛的分析指出,价格是影响这一生产结构的重要原因。当人们更多地储蓄而非消费时,对于生产品而非消费品的需求增加,从而会使得生产向更加迂回的方向生产,也即更多使用资本的方向(capitalistic)。在第三部分,哈耶克通过引入信贷循环,说明当货币利率被人为地降低到自然利率(即由人们的储蓄和消费决策所决定的利率)以下时,生产结构会如何发生改变。

    小册子的第四部分的内容看似独立,其思想却基于前面的讨论,在这里,哈耶克详细地分析了流行的关于货币政策操作的观点为何有误,即那些认为为了保证一般价格水平稳定,应当保证通货的数量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增加,从而使得货币对于经济体的影响是“中性的”,以及在危机时期,货币政策应该有所作为以增加货币供给。在这部分的分析中,最有洞见的当属哈耶克对于广义通货和狭义通货的区分以及一个全球视野下的货币影响分析。哈耶克将广义通货定义为全部的交易媒介(包括所有国家的所有种类的交易媒介),而将狭义通货,也即通常意义上人们所言的通货定义为仅仅包括一个或者几个国家的一类或者几类交易媒介。进而指出,人们所说的通货与生产之间的关系仅仅对于局部分析适合,当某个区域的通货因为产出增长而增加时,该区域的个体的货币收入会随之增加,从而其个体在全球产品中所占份额会随之增加;而对于全球而言,这一分析没有什么意义。进而,哈耶克指出,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单一国家采取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灾难”——这或许可以为2008年的经济危机做最好的注脚。

    哈耶克的这些研究,在当下的主流经济学里几乎完全被忽视,一方面,生产结构无法被主流模型所刻画,另一方面,生产所需要的时间被主流模型省略。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所做的超边际分析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与哈耶克的“迂回生产链条”互相映照,说明了分工如何使得增进迂回生产成为可能。

    仅仅只是一本单薄的小册子,其中所闪烁的思想的光芒却可以一直照耀到我们现在前进的道路,其足可以说明哈耶克的价值所在。也许有一天,哈耶克的这些想法终于会重新回到主流经济学家们的视野之中,在翻开那一页崭新的篇章时,我们仍将铭记的,是哈耶克在几十年之前所做的那些远远超越了时代的研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可替代的哈耶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fkd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