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诈骗套路层出不穷,而老年人的防范意识薄弱,常常成为诈骗分子的“下手对象”。作为老年人,应当如何防诈骗呢?
例如,老年人十分注重养生,诈骗分子借此诱惑老年人高价购买毫无用处的保健品,某些受疾病困扰的老年人会相信诈骗分子所说的各种“神奇”的偏方疗法。
还有像骗老年人交养老金、中奖、低价旅游、以房养老、还有各种“温情”骗局。
所以,希望老年人都能尽量以下几个方面:
1.不要轻易相信。遇到能够说出自己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的电话、短信,要提高警惕,保持谨慎,遇到问题多和子女沟通,如有疑问及时联系公安机关核实。
2.不要轻易点击陌生短信、邮件、社交工具中发来的链接,更不要随便安装陌生应用。
3.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不在陌生、不正规的机构、网站填写资料,妥善保护好自己的银行密码、身份证号码等关键信息。
4.不要贪图便宜。面对形形色色的骗术,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贪图小利,不轻信他人,牢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打消“用小钱赚大钱”“吃小亏赚大便宜”“不劳而获”的念头,要看好自己的钱袋子,凡是有人让您出钱,一定要多一个心眼,不能轻易将自己的钱拿出来。
5.警惕上门推销。由于老年人独自在家时间居多,日常应多与邻居打交道,遇到可疑、陌生的人经常观望、敲门等情况,必要时拨打110报警。对上门维修、送货、送礼物等身份不能确定的人员,尽量等子女回家后再接待。
6.保持警戒心理。有些骗子常常主动与老年人打招呼,套近乎,同时表现得很热情,此时有的老年人就容易放松警惕。在此特别提醒老年朋友,千万不要和“陌生人”过于接近,以免上当受骗。另外,独自外出时不带贵重物品和首饰。
7.端正保健理念。要从正规的渠道获取科学的保健常识,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医,不轻信所谓的特效药、神药、进口药,以防陷入“药托”的骗局。
8.不要轻易动钱。凡是要动钱的时候,不要相信骗子那些“不要告诉任何人”的话,自己拿不定主意时,一定找老伴、孩子或自己信得过的邻居和朋友,向他们征求意见,商量对策,必要时要及时报警。
9.警惕“各种讲座”。不要参加所谓公司提供的讲座、免费旅游、免费茶话会、免费参观公司经营等活动,不要盲目相信高额回报的宣传和所谓“公司实力”,防止陷入骗子的套路。如遇电信诈骗,请立即拨打96110或110报警。
10.安装国家反诈中心软件,有效识别和拦截诈骗电话、诈骗短信。老年人平时要多关注新闻媒体、社区宣传栏、标语等,了解当前多发的各类诈骗手段,提高警惕,加强对诈骗伎俩的识别能力。如有发现自己受骗,及时报警处理。
近年来,老年人被骗的案件很多,但老年人涉嫌诈骗案件也层出不穷,许多人开始质疑老年人的品德和道德水准,认为老年人讹人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这个问题并不简单,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老年人的行为习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过去的社会中,老年人都是颇受尊重的人物,有着“长者”的称号,也是家庭的精神支柱和智囊。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经济和精神地位逐渐下降,这也导致有些老年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了偏差。
一些老年人因为经济困境和亲情问题等原因,不得不选择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利益。
其次,老年人的素质和道德水平并不是所有老人都一样,也不能一概而论。
老年人的行为举止和社会价值观虽然与年龄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是绝对的。
有些老年人即使身在高龄,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和道德水准,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反,一些年轻人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走上不法之路。
第三,老年人涉及诈骗等犯罪活动的背后,往往也涉及到一些社会问题和制度缺陷。
在一些地区和领域,老年人的经济待遇和生活保障水平不高,这也为老年人的诈骗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土壤。
此外,一些老年人也可能因为社会保障和医疗体系等方面的问题,而选择通过非法途径来解决自身的问题。
综上所述,老年人讹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大对老年人的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老年人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准。
同时,社会应该加强老年人的保障和关爱力度,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避免走上不法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