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8日
初试学习共同体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倡导通过“学习共同体”式的学习,营造“静悄悄的课堂”。但,这群萌娃着实不怎么静悄悄。问题还没落地,一只只小手都在使劲摇,“老师,我!”“他错了!”“我知道我知道,叫我”!这些小家伙太活泼,我这大妈一次又一次地患上选择困难症。
究其原因可能二:一是问题不具有挑战性;二是孩子们表现欲都很强,缺少了倾听。问题的挑战性可以比较好的解决,但学会倾听则需假以时日。
静悄悄的课堂上,很多时候孩子们会在小组内进行同伴互助式交流学习。而倾听,需要安静。要让这群麻雀安静,我想从建立“学习共同体”入手,让课堂上的交流多向度发生,而不是争着抢着都跟我来交流。我知道这个任务很艰苦,但再怎么艰巨,也要蜗牛一样开始。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找规律”。从观察图片排列的规律,到寻找生活中事物的规律,再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直至创造规律。
两个班,两节课!我只想说,惊喜频生!至于学习共同体,二班先来实践,四班下周开始,今天先有节奏地静下来为妙!
五、六岁的孩子大部分能用一句话讲清楚“谁 在干什么”或者“什么地方 有什么”。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孩子,习惯用一个或两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容易陷入师生单向交流的泥潭,不是我们愿意这样,而是师生、生生、生本交流委实不容易,也很难营造。
面对学生过于自我中心的交流方式,我要在课堂上营造充分的师生、生生、生本交流的氛围。根据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倡导的“学习共同体”学习理念,低年段儿童比较适合“两人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方式。好吧,我开始了实验:在课堂上实践两两交流。
我选择了一行按照“红蓝红蓝红蓝红蓝”方式排列的8朵花这个学习材料,学习过程是这样的:观察排列规律——用笔圈一圈——提问“有这样的几组”——将这几句话连起来自己跟自己说——跟同桌说一说。
好的,现在我开始训练孩子们两两交流啦!看到他们肉嘟嘟的脸和萌哒哒的样子,哈哈,我就有一只老母鸡带着他们第一次去树林里捉虫子的感觉!“咕咕咕咕……,孩儿们,走!”
第一步:结对。前后两位同学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前面的同学转过去面向后面同学。
第二步:老师参与其中两组,引导,倾听,必要时示范,说给孩子听。
第三步:小组两位同学在全班展示,说给大家听。
说的具体内容如下:
生1:我跟你交流的是,有8朵花,每2朵一组,有几组?你对我的说法同意吗?
生2:同意,我跟你交流的是,有8朵花,每2朵为一组,共有几组?你对我的说法同意吗?
生1:同意。
生2:好,我们交流完了。
这一段表达和表达的内容已经很难了,但因为是暑期训练营,我想更深入的了解孩子们的学习力和学情。
这个过程实施下来,孩子们的主要问题有:1、不好意思转过去,转过去马上又转回来了。2、不知道怎么开口讲,支支吾吾。3、讲的过程没有交流感,说的不够流畅,有的用几个词来代替一句话。
虽然问题有很多,但我们毕竟起步了。合作的习惯,探究的习惯,提问题的习惯……
课堂的最后,我给孩子们提出了挑战性问题:“1 5 9 ___ ”
刚开始只有3个孩子犹犹豫豫举起了手,我等待了一会儿,有8个孩子举手时,我请了一个孩子讲理由,他说:9加4等于13。其他孩子马上就明白了,我们一起梳理了依次加4的思考过程。
我又追问了他们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按照“红蓝红蓝红蓝”……规律排列的花,20朵里面有几朵是红色的?
有两个孩子举手,我没让他们马上回答,而是让他们先跟同桌一起想一想。我想检验一下刚才的“两两交流”的培训效果,事实证明,只在一半的孩子身上起了作用,他们知道要转过去跟同学讨论,还有一半各种姿势都有,歪着坐的,站起来的,自己跟自己说的,扯我衣袖的……看来,二万五千里长征任重而道远啦!哈哈,都还没起步!
孩儿们,下一次,我要请老师拍几张交流的照片,看看你们是怎么进步的哈!
开头放一张今天科创课的照片,如果孩儿们有一个飞天的梦想,那么,我能做的,就是尽全力教他们把每一颗铆钉拧好。
好吧,孩儿们,我们加油!
初试学习共同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