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重读《不做教书匠》有感

重读《不做教书匠》有感

作者: 茉莉手记 | 来源:发表于2020-03-14 21:12 被阅读0次

          《不做教书匠》是管建刚老师与青年教师围坐在一起谈论专业成长的一部收录而成的书籍。管老师认为,教师专业成长首要解决的是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在教育上不在专业上,外挠止不了内痒。所以这本书在价值引领上的篇幅远远大于专业成长。虽然我已不是青年教师,但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提醒和勇气。更难能可贵的是,尽管是价值引领,但管老师没有任何的道德说教。你读着此书,最大的感觉就是,不是你在听他说,而是你在给一个懂你、愿意聆听你诉说的人倾吐你的困惑,你的犹豫,你的迷茫......而他,却能用或是生动的故事,或是三言两语直戳心底的话语让你拨云见日。

          所以在今天的读书分享活动中,我选择分享《不做教书匠》这本书。先从书题入手,“不做教书匠”,可能拿到书的人都会问:那做什么?用朱永新老师的解读,就是不做只教书不育人的“匠人”,而要做令学生终生惦念,并将爱的教育传承下去的“既教书又育人”的贵人。我想朱永新老师说的贵人就是我们常说的真正的教育者。管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出了一个真正的教育者的形象,以供教师自我参照反思。

          本书从“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亲和感和智慧感”八个方面交流了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带给我冲击感最强,反思力度最大的两个方面思考:

         一、珍惜当下,成就未来。

          我想问一下各位书友,谁从一参加工作就明确自己要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我相信,70年代和80年代初选择当教师的人,大多都和管老师说的为了那个铁饭碗,为了退休后有工资拿。这些理想呀,目标呀似乎都未曾想过。但由于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环境的影响,这似乎不妨碍我们曾经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尽管没有多少理论支撑,教育行为也未必没有瑕疵,但从教育结果来看,也许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和自己本身不高的标准,似乎还没留多少教育遗憾。但从2010年左右开始,似乎就进入迷茫期,找不到方向,不知道出路的时候也想过改行,甚至还做过生意。但兜兜转转,最后还是留在了教育上,虽不能说是荒废,但也把10年的大好时光浪费了不少。所以,在管老师提到“教育,从选定一把椅子开始”的时候,真的很遗憾没能早一点读到这本书。现在看到周围那么多的年轻教师和我当初一样在目标混乱中徘徊,消耗自己最珍贵的青春年华却劝说无效的时候,真心希望他们能拿起这本书,即便不能让他立马选定教育这把椅子,最起码可以让他不再虚度光阴。

           管老师观点:无论未来作何选择,先投入到目前的工作中去。工作是相通的。今天的工作对于明天的工作永远不会没有价值。

           这让我想到了《朗读者》中董卿的一句话,她说:你今天投入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回馈于你。我相信真理永远是想通的。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书中两个故事,相信会对你有启发:1.皮尔 .卡丹    2.摘麦穗

           亲爱的书友们,我们目前所拥有的这份工作既是职业,又是事业(管建刚语)。所以,它值得我们投入的去爱。而当你真正投入到教育教学中,相信乐趣会来,幸福会来,赏识和机会都会来。美国心理学博士艾尔森对世界100名各领域的杰出人士问卷调查,结果令人惊讶,其中61%的成功人士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不是他们内心喜欢的,至少不是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所以,千万别让“不喜欢”成为成长的借口,也别在“选择中”蹉跎了岁月,珍惜当下,才能拥抱未来。

            二、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我们经常说“教师的的社会地位不高”,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只从客观上找原因,却忽视了“自身专业地位不高”这个很重要的主观因素。就像管老师提到的,我们经常会面对“啥也干不了,就让教一年级吧,一加一的事嘛”,但却没人说:“让他去做个医生吧,先锋青霉素的事嘛”。可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导致的,因为职业的专业形象是由一群具有专业水准的工作者赋予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让自己拥有专业水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管老师在书中指出,一个具备专业水准的教师应当具备五个特征(也就是朱永通老师所说的“专业伦理”)和五项专业能力 ,大家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符合几项,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在努力。在这里我就不多赘述(五个特征:具有心灵的力量(拥有教育理想);具有情意的关怀(锻造细腻、丰富的特质);具有人格的熏染(拥有高尚人格);具有文化的气质(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具有实践的智慧(智慧的完成教育的设想和意图)。五项专业能力:解读教材的能力;与学生交往的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试卷编制能力)。

           关于读书、写作、思考管老师也讲了很多,我们在李晓萍校长的带领下也已经这样做了。我重点想和大家分享作为语文教师我非常欠缺但却非常重要的两点:

          一是,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具体流程:第一阶段:先读明白自己所教年级的语文课本和课标——再将小学十二册语文课本读明白,理清每册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内容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内在关联(这让我想到了窦桂梅老师曾经分享,她在刚刚转教语文时的做法)——如果可能,再对初中语文教材通读一遍,略知一二。这样读过之后,想过之后,心中就有了底,你才会真正知道你所教年级的语文教学该做些什么;第二阶段:了解同年级其它学科的情况,以求在教学中加以整合。以上两个阶段也只是属于“本位知识”,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还必须要想理论学习;这就是第三阶段:阅读相关方法论、教学论著作。当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也就真正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各位书友中一定有人这么做过,但我没有,也不能找借口说“我不知道要这样做,因为没人告诉我”,因为我确实在几年前有读过窦桂梅老师分享她这样做的文字,当时除了感叹、佩服了一下后,似乎也没在留下什么,更没想过自己要这样做。但当再次读到这些文字后,真有一种误人子弟的后怕和内疚,同时也更明确应该怎么做。

           二是,深挖一口井。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这一权威文献中提出“教师是专业性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其中的“持续不断的研究”这个短语与大多数教师而言还是空白。我也一样。那如何做?管建刚老师建议给自己五年的时间进行潜心研究。在这五年里,选择某个内容作为教育教学上的一个点,进行突破性研究。如果是班主任,班队活动、班集体建设、晨会课、后进生转化等都是研究方向;语文老师可以研究课外阅读、写字教学、识字教学等。先持续不断的深挖这一口井,让这口井里冒出真正的清凉甘泉。当你尝到了甜头,你会继续深挖下去,这样就会连通地标深处的水系,此刻就会获得一个巨大的水库。

           中国教育的问题我们一时半会解决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就像朱永通老师说的“向内求,向外做”;杨林柯老师说的“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如果我们自己这样做了,还能向卫老师、李校长这样可以带动和影响一群人也这样努力推动自己,那我想“星星之火一定可以燎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读《不做教书匠》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flfs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