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公关届被施华洛世奇刷屏了,起因是多个奢侈品品牌被网友挖出产品和官网存在“中国港台地区列为国家”的问题。于是声浪一波接一波,虽然官方立马出来道歉,但网络上的声浪并没有因此消停。
媒体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媒体大火,火到这个概念已经混沌不清。一个人开个公众账号叫自媒体,小红书里数不清的“达人”靠着刷数据赚来了人生第一桶金,甚至连各地方政府的消防部门都要天天在抖音卖萌。
面对公域流量逐渐向私欲流量转化的今天,我只想说这一波自媒体狂潮的后果之一:公关的难题。
企业的公关大致有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专门和传统媒体打交道,这个阶段其实这部分工作并不难。我的一个好友一直是传统公关人,从时尚到美妆行业,每天的任务就是做做计划、联络一下媒体、明星,定期搞几场大型活动。我这里说不难,并不是指工作轻松,只是相对digital时代,他所面临的工作相对更系统性、更有经验可循。
第二个阶段,互联网时代兴起,需要扫描的对象变多了,工作开始繁重起来。7*24小时的运作是很正常的,周末节假日不可能休息。这位老兄开始变得忙碌,不仅要看更多的内容,而且无论是策划活动还是搞媒体活动,要联络的人越来越多,即琐碎又繁杂,工作量增大不少。
第三个阶段,社交网络时代,同时,也是大量自媒体冒出来的年代。这个阶段不仅工作量更大(要联系的人更多了),而且还有一个和过去完全不同的状况:你不知道哪个角落里哪个完全不知名的自媒体人(或者什么网络ID账号)就会写上一篇批评自己公司的文章,而且根据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原理,这类文章还有可能传播得极广。记得有一天夜里,他急呼呼地打电话给我(带着哭腔),说要我帮他做负面消息控制。其实那件事跟他们公司无关,是经销商下的小代理偷了些货在淘宝卖,结果被买家投诉是假货,连带着一些吃瓜自媒体为了蹭热度,写了篇批评他们的文章。这里我想说的是,和自媒体打交道,变成了一个全新的课题。
自媒体刚兴起的时候,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认为从公关的角度来看,自媒体由于环节少(一般就一两个人),似乎比机构媒体更容易搞定。但后来发展的事实证明,自媒体的人多势众,而且推送文章的时间不确定性(偶发),使得面对自媒体的公关,越来越让人头疼。可以这么说,过去针对机构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媒)的那套方法论,出现了严重的残缺。
怎么办?我总结了一下这几年的工作心得:
第一,更开放的心态。
这种开放指的是要改变思维,公关不是企业的保护壳,而是企业的沟通管道。公关有责任为企业内部一些重要人员(总裁、产品开发总监等)和外部媒体人或自媒体人搭建良好畅通的的沟通桥梁。
从自媒体人这边看,他们并不喜欢那种很官方的内容,因为没爆点!
这一点和传统媒体很不同,媒体人当然也会去挖独家消息,但更多的时候,官样信息能满足他们。所以,要多与外部人士多交流,会大大有助于在危机来临时的善意评论出现。
其二,更完善的议题管理(Issue Management)
议题管理,又被称为预案。在危机处理环节中,议题管理是最重要的。一般企业会根据自身特点,假设几个可能会爆发出的危机点。坦白说,任何企业都有罩门,虽然平时不显山露水,但一旦出事,会引起一轮又一轮的负评。
议题管理就是针对企业罩门而爆发危机所做的处理程序,千万要重视,因为你不知道哪个自媒体人回头就去写篇文章,要不了几个小时全网民都知道了。而作为企业,眼睁睁看着传播渠道失控是最失败的。
第三,要有耐心。
这个耐心包括两个部分:1、危机处理的时候不能太急;2、对这轮自媒体大潮,要保持些许冷静的心态。
危机管理时有所谓“24小时黄金法则”,也就是任何负面消息出来后必须在24小时内得到反应和处理,在今天这个信息流动几乎即时的网络时代,大众的心态也容不得你慢。
如果议题管理做得足够好,快自然是好,但真正能做好的企业很少,因为做议题管理需要挺长的时间,反复打磨,可能没一个月都拿不下来。
如果在议题管理没做好的时候,突然爆发危机,就并不是越快越好的,因为快了就有可能出错,有可能引发更多的争议点,形成一轮又一轮的“议程设置高点”,一件小事,会迅速催化成大事。
我的那个好朋友对我说,他现在觉得做公关特别累,因为你每天将会面临着太多未知的挑战。但他说他从这些苦难中学会了如何用更多元的眼光看待时代的改变。或许有一天,他会和我一样,想要做一个能自己创造内容的斜杠青年。自媒体这条路,让很多人觉得难,也让很多人看到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