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礼拜的“罗辑思维”提到,经典书籍也分为四等:
第四等,教人怎么做人的书。因为时代不同,社会道德不同,各个阶层的行为准则都会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或者说局限性。比如《二十四孝》、《弟子规》等。
第三等,开风气之先的书。比如胡适写的《尝试集》,他开了用白话文写诗的先河,但是写作的诗歌水平真的一般。
第二等,成为墙砖的书。比如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著名的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没有它的出现,整个物理学的大厦就建不起来。
第一等,成为地基的书。比如《论语》,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炎黄子孙行为模式的底色。虽然每一代人都各自有特色,但那是对它的不同的理解和演绎。
以上是罗胖的个人观点,我表示认同,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发。
1.作为一个终生学习者,应该怎么去挑选适合自己的书。知道了上述观点后,我认为第三等、第四等的书基本可以不看,或者可以当成故事看;第二等的书,可以等到自己深入研究这个领域时在看;最后第一等的数,有时间的话可以静下心来细细精读,比如《红楼梦》。
2.对代沟问题有了新的理解。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就像一本书,肯定带有自己那个时代的特色。所以父母对孩子、或者老师和学生,对同一件事物有不同的理解是很正常的。所以作为父母或者老师,要多一些宽容,或者要学会换个视角。比如对旧衣物的处理,很多老一辈都舍不得扔,而年青一代总是想买新的,把旧的扔出去,哪怕一个人破洞都没有。
3.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多人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个科学家,因为它能改变整个世界——科学家是第二等经典的作者;再长大些,就知道当科学家有多么不容易,于是很多人把梦想改为律师、大学教授或者银行家等——那是一等经典的使用者;再后来,也有人成为了酒店服务员、出租车司机或者快递小哥——那些人可能对第一、第二经典认识不够,只能按照别人设计好的行为模式行事的人。
作为终身学习者,我们必须读懂经典,靠近经典,才能在这个时代活出精彩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