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浅析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浅析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作者: 陈小羽321 | 来源:发表于2018-09-07 12:27 被阅读156次

      摘要:镜子说的前身是摹仿说,而后演变发展为再现说。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复活》不仅真实再现了19世纪俄国沙皇统治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也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俄国革命的力量和弱点;更是深刻的剖析了人性,让我们仿佛在之中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其还揭示了当时俄国农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根本原因,揭示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黑暗面,因而《复活》更符合再现说。

    关键词: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再现说

    正文:

    模仿说  摹仿说  镜子说 再现说

    “镜子说”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它的明确提作者是达芬奇。这一本自画论的著名说法,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甚是风行并占主流,后来普泛化为所有艺术理论(包括文论)的基本原理,即“再现论”。它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是文艺描写的对象,而文艺家的任务就是用不同的媒介(语言、画布、色彩、线条、音符等)把它再现(复制)出来。

    通常意义上的“镜子说”指:文学(艺术)有如一面镜子,作者(艺术家)用这面镜子照射世界(自然),让文学(艺术)如实的反映世界,其实质是“真理符合论”。镜子说强调现实性和真实性:如实的叙述,使生活显出本来的面目。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镜子说”,却只有摹仿的一面,而忽视了改变的一面。《复活》不仅有摹仿亦有改变,加上了作者自己的思考以及对于当时俄国现实的一些改造想法。

    “摹仿说”标志着西方“再现”文论的萌芽形态,并且代表了一种起点的高度,摹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现实的模仿。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强调了文艺的本质即是模仿,并从多方面为“模仿性”艺术进行了辩护,他认为文艺作品的本源乃可感性的现实存在,故而文艺作品只能是模仿自然及现实生活的产物,他认为,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之一即在人最善于模仿,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本身具有创造性,他认为“模仿性”艺术中存在着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真实性。但摹仿说只强调机械的描摹自然生活,却将艺术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表现性因素置之一边。

    再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是摹仿说和镜子说的再发展,实质上是一样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是自然和生活的再现。”别林斯基说:“诗是把现实作为可能性,予以创造性的再现”。车尔尼雪夫斯基主张艺术应当通过“再现现实”“说明生活,”“对生活现象下判断。”“再现说”的倡导者们十分强调文艺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为了开掘生活的底蕴,他们十分自觉地将文艺的真实性和文艺的典型性联系起来,引导作家“借思想之力”洞察事物的“内在本质,”不满足于对事物外部特征的摹画,而伸入到生活的肺腑。在一部艺术作品中,思想必须具体地和形式融合在一起,必须和它构成一体,消逝、消失在它里面,整个儿渗透在它里面。”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论证的:“因为在自然和生活中没有任何抽象地存在的东西;那里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再现应当尽可能保存被再现的事物的本质;因此艺术的创造应当尽可能减少抽象的东西,尽可能在生动的图画和个别的形象中具体地表现一切。”“再现说”的“真实论”一方面主张艺术创作不要逗留、踯躅于事物的表面,而要揭示生活的本质;一方面又强调展现客观对象的内部规律应当通过生动的形式,追求并表达出一种艺术化了的具体的思想或具体的观念,使人们从这种被艺术化了的具体的思想或具体的观念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从而受到生动的感染和深刻的教育。

    二.《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19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宁称其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基于当时俄罗斯历史与社会现实而写出的一系列作品,其作品深刻批判了俄国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深刻剖析了俄国社会矛盾的根源,其作品有深广的透视力和辐射度,全方位的发展性的描绘现实,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本质。因而高尔基是这样评价其:“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屠格涅夫称托尔斯泰为“思想的艺术家”,其对真理的探索才是目的,艺术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不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就不可能理解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托尔斯泰的一生是思想探索者的一生。托尔斯泰终生不懈的寻求关于人生意义和目的的答案;思考如何完善个人道德的问题;其出生在一个贵族地主家庭,作为贵族阶级的一员,他十分关注贵族地主阶级与农奴阶级之间的关系—土地问题是核心;贵族阶级的历史地位及其统治的合法问题;沙俄统治下法律的暴虐....

    《复活》是其从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出发,对沙皇专制国家的一切制度﹑官办教会和私有财产制度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且形成了一整套用以解决社会矛盾的宗教伦理,即托尔斯泰主义,其主旨是仁慈﹑博爱﹑宽恕,提倡道德自我完善,要求勿以暴力抗恶。《复活》明确的指出了农民的全部灾难就在于土地私有制,深刻的揭示了农民贫苦的根源,作者通过主人公之口对土地私有制提出了严正的抗议。

    托尔斯泰对于人物的刻画亦十分精准生动,注重细节描写的生动性,对于人性的拿捏十分准确,因而我认为其不仅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更是我们人类自己的镜子。

    三.《复活》与再现说

    《复活》是托尔斯泰花了十年时间创作的一部作品,根据一个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描写了一个贵族青年和一个在地主家庭教养成人的农村姑娘之间的关系,将男女主人公精神复活的主题和广泛的社会批判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模仿现实中的真实故事而写的,再现了当时的俄国现实。

    小说开篇几章叙述了玛丝洛娃在监狱法庭的种种遭遇与执法人员的种种表现,无一不赤裸裸的向读者展示了在沙俄专制农奴制度下的沙皇法庭反人民的实质,像一面镜子一样,将当时的俄国现实栩栩如生的展示在读者眼前,第一部从第五节到第二十五节描述了法庭﹑相关人员及法庭审理的情况,呈现出了无情的暴露力量:庭审即将开始,却没有一个法官是在思考案情,操持着生死予杀大权的法官们对受审者的命运完全漠不关心,法庭外在的庄严肃穆更反衬出法官们内心的卑劣渺小,如实的描写了当时的场景,以震撼人心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监狱的非人道,监狱在囚犯和探监者中间布设了两道铁丝网,致使彼此既无法看清也无法听清;启程前往服刑地的犯人在从监狱到车站的路上就因中暑而死了五个人,犯人本身的死亡没有在这些随行的相关人员的心里激起任何波澜,他们烦恼的只是那些必须办理的手续很麻烦,甚至临产的孕妇也得不到丝毫同情。这个监狱制度摧毁了人们的道德底线,令曾经恪守各自不同的道德传统的俄罗斯人变得无法无天,为所欲为。再现说可能保存被再现的事物的本质,并对这些本质进行了揭露。

    在《复活》叙述的过程中,出现的众多冤假错案,以及法庭人员伪善不作为的嘴脸,都真实的再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民的水深火热。官办教会的助纣为虐也使暴行得以延续,这样的信仰让天性善良的典狱长和监狱看守能够心安理得的拼命折磨他人,若不是“从这种信仰中获得支持,他绝对不可能这样生活下去”。司祭如同人家出卖木材﹑面粉和土豆一样地祈祷,信仰于他就是养家糊口的手段,枢密院主管宗教事务的高官托波罗夫自己没有任何信仰,却把宗教当做老百姓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托尔斯泰从不同的角度充分揭露了官办教会的愚弄人民,支持专制暴政的本质。

    《复活》作为当时俄国现实的一面镜子,如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内容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其通过塑造的人物形象来反映俄国的社会矛盾,贵族阶级的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也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他否定了土地所有制,提出了解决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必须把土地交给农民的看法,并为玛丝洛娃奔走赎罪最后完成精神的复活;平民阶层的玛丝洛娃,其命运是被贵族阶级侵害后的产物,沦落为风尘女子,而后被聂赫留朵夫所感动,最后原谅他并为了其的前途发展着想与一个革命者走了完成了她的精神复活。这部作品揭露了旧俄国经济制度的本质,无情的抨击了旧俄国的政治制度的本质,揭露了旧俄国法律制度的本质,也无情的揭露了作为沙皇专制制度的精神制度的精神支柱的官方教会的阶级本质,展现出俄国农奴制的奔溃和资本主义的崛起。但托尔斯泰思想中的矛盾性使小说的内在逻辑发生了断裂,他认为一切痛苦﹑灾难﹑不幸与暴行都是由于不合理的制度,这些不合理的制度使得人们理所当然的做出了很多罪孽深重的事,那么应该废止这些制度,但托尔斯泰回避了这个问题,因为这个回答会与其一贯的主张相冲突,托尔斯泰最大局限性在于他试图把宗教与道德当做改造社会的法宝,然而人性的弱点以及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个主张的不切实际,在现行社会中根本不可能实现,有点类似于“乌托邦”式的构想。

    托尔斯泰的独到之处在于除了分析社会问题之外,他还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剖析。“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就跟在一切人身上一样,有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对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一切人的幸福。”“凡是人,都是一部分依照自己的思想,一部分依照别人的思想来生活和行动的。他们在多大程度上依照自己的思想生活,在多大程度上依照别人的思想生活,这就构成了人与人的一个主要区别。”字字珠玑的解剖了人性,用语言表达出来,细想,我们好像就是这样的。且托尔斯泰细腻的将男女主那种性格状态很真实的再现给了我们,细节描写的像是托翁曾经就在旁观着这个故事的发生,对于人性的把控令人唏嘘不已。对于聂赫留朵夫的刻画就像是已经很深入的了解了贵族阶层一样,与玛丝洛娃之前之后的刻画十分到位,将堕落前后刻画的非常鲜明,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曾经在最初相遇时像是时间所有美好爱情的开始那样纯洁无瑕,但随着聂赫留朵夫的离去,她被迫开始了堕落,被当时的社会逼迫得与世俗同流合污,玛丝洛娃堕落前夕的刻画十分生动,使得这个人物更加饱满。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世事的变迁,很多东西很多事都失去了原本的初心,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在当时社会的冲击压迫下纷纷变成了“另一个人”。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聂赫留朵夫和卡秋莎一样最后找回了最初的自己。

    《复活》不仅是俄国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更是我们人性的一面反射镜,将我们人性的两面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小说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当时的俄国现状,亦是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影子。《复活》不仅仅是再现了当时俄国社会沙皇统治下的社会现实,也揭露了其反人民的黑暗制度,更真实的反映了我们人性的两个面。

    实质上,摹仿说,镜子说与再现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摹仿说是镜子说的前身,再现说是镜子说的发展和延续,只是三者有一些作者主观性的见解的不同,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与文艺复兴时期的镜子说中没有那么注重作者本身的再创造,更注重于对自然和现实的模仿与还原,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别林斯基的再现说,则还注重了作者对于社会自己的思考,揭示生活的本质。因而《复活》实际上是更符合发展演变后的镜子说,即再现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析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fqc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