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做了一个决定。
想了一整天,加入了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有一个漫长的计划——七年之约。
在这七年内,每周写一篇文章发在公号里,不能间断,每年深度阅读七本专业书籍,不能间断。如果这两个任务如约完成,预交的199元保证金全额退还,如果中途退出,只能退100元,剩余99元在群里发红包给其他学员。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信息时,就心动了。我不是一直苦于写不出像样的文章来吗?不是一直想把写在简书里的文章整理修改好发在公众号里,却一直下不了这个决心吗?刚好有了大家相互监督的外力支撑。
选择了这个约定,意味着要打一场长长的战斗。现在我是42岁,7年之后就是近50岁了,已是一个离退休不是很远的老教师了。
不少老教师都说自己老了,看不见了,能不能不上主科,能不能不干那个。我就常常想,如果自己到了50岁,希望自己能够说:哪个年级我都还能上,我还能干这个,我也能干那个!能够像年轻人一样,激情满怀,蹦跳在教室与办公室之间。
那本《旋转的光点》中讲到的美国老太太,84岁了依然在工地上做志愿者,每天工作好几个小时。她们信奉的是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到老,工作到老。我喜欢这样一种状态。
现在选择了7年之约,即是为那种工作状态,积蓄力量。只有有一定能量的人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充实。
选择了7年之约,也就选择了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里,必然会少了应酬,少了刷手机的时间,多了每天深度阅读,深度思考,坚持写作的时间。写作是输出,是思考的外显。要想写得好,必须有足够地输入,必须有对现实深刻地体察。
阅读是最好地输入与积累。近几年每天坚持写作,越发觉得自己输入的贫乏。总有“无以言表”的感觉,那种语言的无力感,让自己发慌,怀疑自己有没有写下去的必要。
除了量的不足外,我深知“没有深度阅读”也是“写不深刻”地重要原因。所以,选择好自己的根本书籍,用啃读地方法深度阅读、深入思考,这也是我必须坚持做下去的事。
朱永新教授说:“要想写得精彩,必须要做得精彩。”要顺利完成“七年之约”的读写计划,更加要把根立在教室里、课堂中。更细微地钻研教材,全身心投入地对待每一节课,更真实地复盘上课的得与失,用阅读中的观点观照每一个关键的课堂事件,用专业地视角来理解学生、理解教育。
在这样日复一日地阅读——实践——思考——表达中,不但会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也一定会丰厚自己对生命地体悟。也许,7年之后,自己在写作方面不会有什么大成就,但是,有了这些积淀,就是最好的回馈。
有了这样的预见,我就可以轻装上路,去阅读、去实践、去思考,去表达,这样丰富的过程,就是最好地成长,也是七年之约最大的收获。
选择了7年之约,就是选择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得到”总裁罗振宇先生,“逻辑思维——每日60秒”坚持做了10年;跨年演讲计划讲20年,今年是第9年;在今年的跨年演讲中说,他又计划好了未来的20年所要做的事——讲中国的“文明”……水滴石穿,重要的不是每一滴水的重量,而是长期力量的累计。
7年之约,每周写一篇文章,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不易在于坚持。在于工作繁重之余的清醒,在于身边躺平一大片的孤独,更在于对生命意义地追寻。
对于未来七年的生活,我已经有了预见,对其中的困难,我也看得清楚,这就更坚定了我的七年之约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