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甚是喜欢看书,随手在书柜上翻出了俄国文学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想找出一些经典的细节和段落给女儿一点有益的启示,于是,又再一次阅读这部书。对于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在大二时已经读过,但是由于时间太久了,对书中的很多内容和细节早已经淡忘。记得在大二的时候,教我们外国文学的是一个秃顶的却很有才学的老师,四十几岁上下,(名字我竟然忘记了)只记得他每次来上课都很少打开书本,却滔滔不绝的给我们介绍一部部精彩的外国作品。或许是受老师那博学多才和精彩的课堂所影响,那段时间竟然深深的迷上外国文学,也相继的读了很多部作品。《红与黑》、《包法利夫人》、《德伯家的苔丝》、《基督山伯爵》、《茶花女》、《堂吉诃德》、《荷马史诗》等就在那个时候读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玲琅满目,使我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所有喜欢的作家和作品。工作以后由于业务繁忙,加上学校各种杂事,回到家还要照顾两个孩子,因此读书的时间就更少了,只能经常早早起来利用凌晨时间或者在办公室偶尔闲暇的空隙来看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和文字。
再次看完《童年》,我没有受到多大的震动,毕竟阿廖沙所处的那个时代离我太遥远,没有经历过,就没有那种很强的共鸣。只觉得在那样的背景下,在那样的环境里,小小年纪的他竟然能够勇敢顽强的活下来,并且一次次看到大人们肮脏卑劣的行为而不失自己善良的本性和天真烂漫的童心,我甚为感动。虽然外祖父粗暴残忍,两个舅舅心胸狭窄,认钱不认亲,但是他的外祖母却是自始至终的对阿廖沙疼爱有加,在这样的环境下,阿廖沙以外祖母相依为命,慢慢知道人情冷暖,自己也是乖巧懂事。我想,环境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心性,环境的恶劣会造就两种截然不同的人,要么堕落为坏人,要么历练成懂事的积极向上的善良的人,而阿廖沙则是后者越挫越勇的那一类人。于是,我想到了自己,虽然童年早已离我远去,甚至只能依稀的记得一些零碎的童年的记忆,有痛苦,有天真、也有快乐。在阿廖沙和他慈祥的外祖母身上,我看到了我与外婆的影子。记得外婆每次赶集回来,总给我带来一些可口的在当时也很难吃上几口的饼干和各种其他的小吃,然后在晚上围着火炉烤火的时候,像变魔术似的从怀里“变”出来,让我一饱口福。她去别人家跟其他老人闲聊时,人家给她几块糖果,她也总舍不得吃,偷偷的拽在怀里拿回家给我吃,而自己却始终不敢尝一口。一颗糖,一块饼干,一个桃子……,就这样,小时候的记忆,外婆总是我难以绕过去的人物,现在她已经七十五岁了,而我却远离家乡在异地工作,一年到头难得回一次家,每次挂完电话,重温外婆电话里的句句叮咛和思念,我总会若无其事的走进卧室悄悄地抹眼泪。小时候,外婆常常教育我不要跟人家打架,凡事要忍,惹不起总该躲得起。但是那时候的我还体会不到外婆的良苦用心,总觉得别人欺负我,就该以牙还牙,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我常常违背外婆和妈妈的嘱托,看到弟弟被别人欺负,我总会出风头跟那些欺负弟弟的人打架。结局可想而知,对方家人不管三七二十一,领着孩子找到家里来闹事,还大骂特骂,说一些极为难听的话,每次都是外婆跟她们理论。然后就是母亲拉着我在角落里又是训斥又是哭泣,最后就是一家人围在火炉旁小心翼翼的劝导我以后不要跟别人打架之类的话。但是我心理很委屈,明明先是别人的错,为什么她们总让我忍气吞声呢?现在长大了才明白其中的缘由。
一个家庭背景不好的人在农村是没有什么话语权的,在别人面前是要“矮”一节的,我们那儿是这样,估计在中国这个大背景下的农村也未尝不是这样。你要是过得不好,他们又幸灾乐祸的足之蹈之,不亦说乎!这就是那时候的农村,思想愚昧、无知、眼界狭窄。受够了很多冷嘲热讽,小时候的我就很敏感而且不服输,我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离开这个落后的无知愚昧的地方,一定要跳出这里!因此,我努力读书,还算是比较争气,最终如愿以偿的考了重点大学,轻松获得一份还算满意而稳定的工作,嫁了一个好男人,生了一双乖巧可爱的儿女,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或许也是外婆最大的欣慰吧!我知道金钱不能弥补老人的寂寞和空虚,但是远在他乡的我除了每个星期都会给外婆打电话嘘寒问暖之外,就是逢年过年久不久给外婆寄一些钱,然她觉得这个外甥女没有白养,让她孤寂的心灵也有一丝的心灵上的安慰。
每次听到陈红的《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时,我总会泪流满面,多少次,我想家不能回,因为新疆太遥远,来回路费太贵,坐火车又过于漫长,为的是省下一些钱来一年只回去一次或者两年才回去。然而,老人们渐渐老去,子欲养而亲不待啊。这样想着,我决定,不管花多少钱,不管有多遥远,一定要常回家看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