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看完一本书,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收录了王小波的50多篇随笔。它不是什么大部头,大概200多页吧,但我花了一个多月才把书看完,而且基本是在上下班地铁上看的。
在地铁上看纸质书,挺容易吸引被人眼光的,觉得自己就是地铁中的风景线。比较好玩和好笑的是,最近这一个多月,除了在地铁上,其他时间,我基本不怎么看书。我的日常生活是这样的,到办公室工作,回到家玩手机、看视频,上下班地铁上看看书。豆瓣评分9.0的书,在我这里就变成了地铁读物。
这种状态其实持续了有一段时间了,我一度没有意识到有什么问题,甚至为自己充分利用时间的习惯而感动。我也不是说这种习惯有什么问题,不过只在地铁上看书,其实有些“浪费书”,每次看书的时间不到20分钟,来不及沉浸到书的叙事当中,我就要下地铁。好生生的一本书被我读得零零碎碎的,读完之后,感受也不深刻。这种习惯给我带来的另外一个影响是,当我专门静下心准备看书的时候,发现自己注意力已经集中不了那么长时间了,看了半小时就觉得脑子有些累,想要休息一下,哪怕看的是小说。
小时候,我并不是这样的。我读小学的时候,书还是很稀缺的资源,特别是适合小学生读的故事书。印象中,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借到了一本还算挺厚的书,叫做《幸福是氧气》。那次,我花了一个晚上就把整本书给看完了,那天晚上,我甚至都没有去吃晚饭,开着台灯,坐在床上看。晚饭是我妈盛好捧给我的。我印象非常深刻,那本书里有个小女孩妈妈得了肿瘤,小女孩在期末考试的时候非常为她妈妈感到担心,还好在书的最后,女孩妈妈的肿瘤被检查出来是良性的。而那天晚上,我妈给我准备的晚饭里有炸过的小杂鱼,非常香。
这种体验,我已经很久没有过了。上一次,我选了个周日待在图书馆想要看完《斯通纳》,看到最后看得我腰酸背痛,最后剩下大概20%,实在看不下去了,选择作罢。
能够有空暇时间看看书,是我很向往的生活状态。我周末其实也没有那么忙,但不知道怎么回事,每个周末都抽不出时间来看书,但每个周末结束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科技在发展,技术解放了我们的双手,我们不需要自己洗衣服了,不需要出门买菜,很多事情都变得非常快捷,手机支付,网上缴费,但这些便利和快捷,似乎并没有给我更多的空闲时间,我甚至觉得我父母那辈可能比我拥有更多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我很疑惑,我的时间都去哪里了。
我有一个愿望,我能够再次一口气读完一本书,让我再体验一次那种酣畅吧,不要再让书籍变成“地铁读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