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男同学,因长期酗酒,被诊断为酒精依赖性精神障碍,同学群里都唏嘘不已。这位三甲医院的医生,本应有很好的现在,却长期在“义愤填膺”里沉沦,用酒精麻醉着自己。
上学时看不惯同学、老师,那时觉得是青春期叛逆。
上班初始,看不惯同行的某些行为,看不惯单位的某些管理制度,与同事、领导对抗,那时,我们还视他为年轻人,愤青一族。
再后来,就是以酒解“愁”吧。这个“愁”,我们就不再觉得他愤青了,而是幼稚。尤其是当在同一单位的同学已经晋升为主任医师,当上科室主任后,他不仅没有觉得是自己努力不够,而是更加认为“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
自古至今,愤世嫉俗的人很多。
比如李白,他认为自己是“美玉”,他说“我是丰年玉,弃置秋田草”,认为自己如此良才,却怀才不遇。他也愤愤不平,说“河英岳秀,皆为弃物”。他认为自己“被弃”了。转而,他想开了,从被弃转为主动弃世,他说“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李白属于看破红尘而又热爱红尘的,悠然如仙,所以,后人称其为“诗仙”。
再比如王维,也是经历了年轻时的高昂报国之情,经历了各种曲折后,归隐辋川,成为一代“诗佛”。
怀才不遇、磨难最多最苦的,尚属杜甫吧?当年的杜甫草堂,那份简陋、艰苦,风雨中飘摇不定,以至于他自己都说“我,弃物也,四十无位。子不以官遇我,知我处顺故也”。却成为了一代“诗圣”。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他们大部分从“被弃”到“弃世”,都是不得不“弃”。但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弃”,最终他们没有“自弃”。因为没有自弃,才有今天的盛名。而不是先有盛名才不自弃。
我认为最可怕的就是“自弃”。全世界都可以抛弃你,唯独你自己不能抛弃自己,而我这位同学,却选择了“自弃”,谁还能救得了一个“自我放弃”的人?
如何“平稳的活着”,是需要用点“脑子”的。
适当的把自己隔离于困境,让自己作为旁观者去看,给自己喘息的机会。
适当的隔离于自己认为不公平的单位,站在远处去看,给自己一个释然的平台。
适当的隔离于你所在的地区,更高格局的,是把自己隔离于所处的时代,甚至隔离于历史之外,你便会发现,所谓的坎坷,困难,所谓的不公平,算什么呢?!
人人都是历史尘埃里用几万倍放大镜都无法看到的那粒。生命是珍贵的,却又是最卑小的。犹如花落,徒留一刹那的哀叹,然后便零落入泥。所以,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看得太重,也不能把自己看得太轻。中,便好。对于历史长河,对于大千世界,我们,不过就是我们。不要太矫情了。
当每个人都以“自己”为点心,有利于自己的,便觉得公平,不利于自己的,便觉得不公平。
不否认有真正的坎坷困难,无力改变时,就学学李白、杜甫、王维吧,若是有更高的学识,就学学庄子,逍遥于世,以保内心安宁,安稳度世。
千万莫学我同学,除了抱怨现世,不去改变自己。除了自弃,不去释放自己。
别忘记,人,除了嘴,除了脑,还有腿,还有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