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带孩子们去公园晒太阳。
女儿说想和我聊聊天,她说她有些同学去国外上学去了,问我有没有考虑过让她去国外上学。我如实和孩子说,还没有想过呢,这么小的孩子自己去国外,是不是太早了。无论以后要往哪方面发展,都要在现在打好坚实的基础,人生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得经过磨练,甚至是千锤百炼。
我觉察到自己在和孩子说这些的时候,内心其实是有个认定的,认为孩子不切合实际,不脚踏实地,不从自身找原因,没有从内心真正勇敢面对当前的挑战。
孩子说我之前给他讲的名人励志的故事,大多是他们都从事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问她的兴趣是什么?她说看动漫,我马上想到昨天上午看到她在用手机看动漫,我内心马上对她的兴趣有了评判,觉得她没有立大志。
后来孩子和我说她感觉我很假,我让她举个例子,她说她看到我有时候和某些人说话的时候,笑容有些假。我对孩子对我的这个评判很不服,用了很多语言向她表明,那是与人交往的正常行为。
反省在与孩子整个的沟通过程中,不断的产生评判、对立、不服、想证明、想说服。自她互换一下,如果我是孩子,我希望妈妈怎样和我说话,以什么样的态度说话呢?我想应该是接纳,鼓励和引导吧。孩子从我的言语里听到的都是在说教,讲道理,感受到的就会是不认可,得不到妈妈的认可与鼓励,孩子内在会没有力量,其实孩子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真的很重要吗?真的是像孩子说的那样,首先孩子要有兴趣,那样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去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想想都是很美好的吧。现实是我们带着原生家庭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去让孩子去向自己认定的那个好。
其实,孩子也是希望自己可以很优秀,也在努力让自己优秀。而我却时常担扰,想像他们很糟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