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爱的看官,您应该还记得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荔枝蜜》吧,不知道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是否还保留着这样一篇朴实无华而又发人深省的散文。
《荔枝蜜》的作者杨朔,烟台蓬莱人氏,如此说来,算是笔者老乡了。
今天,笔者也来到了当年这位老乡写这篇课文的地方——广东。笔者学习《荔枝蜜》这篇课文的时候,还未曾见过真正的荔枝。现在,终于能够“日啖荔枝三百颗”了。
啖是啖了,笔者却写不出像老乡那样的好文章,真是惭愧至极。
(目光所及,都是荔枝。)
(杨朔在《荔枝蜜》中说,晚上看到荔枝的剪影,还以为是一座座小山。)
人类固然伟大,上天入海,无所不能。可是,要品尝到美味的荔枝蜜,却离不开一种小动物——蜜蜂。
各位亲爱的看官,不知您是否也曾被蜜蜂蜇过。笔者是亲身体验过的。
记得大概十几岁的样子吧,笔者到一位养蜜蜂的亲戚家。因为天气炎热,头上出了汗。
笔者感觉到头上发痒,就下意识地用手抚了一下头发。突然,一阵钻心的疼痛从手掌爆发到整只胳膊!这种疼痛,是一种仿佛被火苗炙烤的,持续的疼痛。
原来,是一只小蜜蜂,不知道什么时候钻到了笔者的头发间隙里面。
《荔枝蜜》的作者杨朔,说自己不喜欢蜜蜂,因为小时候曾被这种小动物蜇过。同样,自从被小蜜蜂蜇过,笔者就对这种小动物退避三舍。
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暂座》中,描写夏自花的老母亲为了治疗自己腿疼的毛病,还特意用蜜蜂蜇自己的膝盖。笔者真是佩服老太太的勇气。
荔枝之于广东,正如苹果之于山东,几乎随处可见。当然,田间地头,就少不了卖荔枝蜜的小摊点。
看似平淡无奇的淡黄色液体,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包装,但是,荔枝蜜那层次深厚的美味,却能让人们久久难忘。
杨朔在《荔枝蜜》中说,自从品尝到了荔枝蜜的美味,就打消了对小蜜蜂的不好成见。笔者也品尝到了这种甜美的味道,但是,依旧对小蜜蜂退避三舍。这大抵就是笔者与名家的巨大差距吧。
不过,在被美味占据味蕾的那一刻,笔者倒是对小小的蜜蜂产生了由衷的感叹。
笔者读小学的时候,每逢春暖花开的季节,傍晚放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突然拿来几大筐从苹果树上,或者梨树上剪下来的鲜花。每个人分一堆,要求学生们用手把鲜花里面的花蕊拨在铅笔盒子里。
这些拨下来的花粉,是用于人工对果树授粉的。
现在,人们变得聪明了,不再费时费力地对果树进行人工授粉。
在笔者的老家,每到春季,人们就会买来一支支小纸管子。许多小纸管子堆放在一起,好像一枚枚春节燃放的鞭炮。这些小管子里面,装的就是用于授粉的小蜜蜂了。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球大约75%左右的农作物的授粉工作,主要是由蜜蜂完成的!
在蜜蜂家族,是有严格分工的。能够授粉,能够采蜜的基本就是工蜂。我们看到的,整天在花丛中忙碌不停的那些小小身影,就是他们。
一只工蜂的寿命,一般不会超过200天。
几乎可以这样说,一只工蜂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忙忙碌碌的采蜜过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些可爱的小生命,会静静地离开自己的家族,让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口气,呼吸在美丽的大自然中,然后,悄然离去。
蜜蜂,这个物种大约诞生于距今一亿年左右。那是一个霸王龙横行天下的年代。而今,亿万年逝去,霸王龙已然成为化石,而这些小小的生命,却依旧忙碌在鲜花丛中。
试想一下,这些小小的生命,跨越了亿万年的时光,用一百多天的生命,只为酿出一滴甜美的蜂蜜,这是一种怎样的震撼?!
因此,亲爱的各位看官,520,除了可以用于表达人类之间的那些美好真情,是不是也应该记得——
520,世界蜜蜂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