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懂得这么多道理,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原来是……丨认知突围

懂得这么多道理,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原来是……丨认知突围

作者: ce30d74930f5 | 来源:发表于2018-10-15 19:57 被阅读32次

    原创 丨 长安有梦 (Changanyoumeng)

    长安有梦的读书会:本期主题——解读《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蔡垒磊】:Part 1 击碎固有认知&实现知识突围

    《认知突围》这本书是简书上的小伙伴推荐,书本身似乎颇有些名气。

    细读下来就是从颠覆固有认知出发,分别从知识、金钱、时间、关系、人生五个方面,分别提供具有启发作用的认知清单。

    帮助我们更好地优化已有的常识和看问题的角度,即使这些拼凑式的启发因人而异,但其中的一些逻辑与方法如果能坚持使用,相信还是有助于开启更加清晰与清醒的人生。

    一、 击碎固有认知

    正如书中所说,一切的认知都从认识自己开始。

    只有对自己的各类行为有了清晰的认知,对自己的局限性有了明确的界限感,我们才能够敞开胸怀,去接纳更好的东西。

    01.我们无法对自己做出最全面的评价

    正如一面镜子只能让我们看清自己的一个角度,自我评价只能成为一个切片角度。

    当我们产生情绪时,为了维持感受到的快乐,或摆脱体会到的痛苦,大脑会创造一些虚假指令来使我们获得愉悦或延迟痛苦。

    这种虚假欺骗不容易被我们所察觉,甚至于我们是乐于被欺骗的。

    比起真实的自己,也许我们更爱大脑创造的那一个。

    02.当我们已抱有某种观点或信念时,会在收集分析证据的过程中,产生支持已有观点立场的倾向,从而偏离公正,这就是证实偏差。

    常被提起的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就是证实偏差的表现。

    比如第一次碰面觉得他做事毛躁,以后他做的每一件都觉得不够细致。

    又或是爱上一个女孩时,即使对方耍小性子也觉得是娇憨可爱,是毫无缺点的爱人。

    这是人类强化自我意识的天性。

    03.懂得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一直以来,我思考这句红遍大江南北的话,想知道问题出在哪里,道理为什么不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人生?

    答案就是,我们没有按照“道理”所述去践行。

    如果我们真的认为它有理,愿意去学习,也就是我们真实地看得到它的好处,并且这个好处正是我们要的,那又怎么会不去践行呢?

    不去践行的原因要么是我们并没有真懂,要么是我们并不认为它一定能指向某个自身想要的结果,要么是它带来的结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对一个正确的道理表现出懒惰,就是认知能力不足的体现。

    太扎心了,让我们过不好这一生的不是道理不够高级,而是认知不足造成的懒惰。

    04.懒惰才是平庸的根源。在生活中,懒惰常常是能力和认知不足的借口

    三姑六婆说起自家成绩差的小孩,哪个不是说小孩脑袋聪明,就是懒得学习不够用功云云。

    刨根究底,懒惰就是认知不足的后果,认不清好好学习的作用,或是看不到好好学习和美好未来的关联,或是根本不认为它们之间有关联。

    认知是聪明的一部分,认知不足造成无法做出正确决定又怎么能算是聪明呢。

    比如,我懂得每天阅读和健身能够带来更好生活的道理,如果每天坚持4小时,坚持10年就能得到1亿元的奖励,大部分人都能坚持。

    但如果没有这1亿元的奖励,只有很少一部分依旧能看见坚持所带来回报的人,依然选择努力去做,这就是认知的差距。

    二、懒惰、放纵、缺乏自制力都源于认知受限

    那么如何去破解这种受限呢?

    需要我们去正确认知到一件事的性质、风险、需要付出的努力以及努力后能得到的结果。

    接着得出综合考量后的分数所对应的优先级,并按优先级顺序去付出实践。

    对我而言,一直受限于知识面的狭隘,大部分知识来自于为工业化提供对口人才的大学教育,为社会分工而服务。

    理工科背景导致我对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的几乎一无所知。

    我希望能构建自己系统的知识树,对世界能有更全面的认知。

    而风险在于可能花费大量业余时间依旧一头雾水,无法将信息加工为体系知识,更不用说得到知识的最高层次——智慧。

    但努力的结果是,我可以拥有最大程度全面的角度去看待生活。

    不同的角度像四面八方开凿的水渠,融会贯通流淌到同一片心湖,心湖的边界坚不可摧又拥有开放的包容性。

    到那一天,我也会感受到知识不是爆炸性地把我们湮没,而是前沿的知识总是那么稀缺。

    我们站在各自的知识树顶端,眼巴巴地期待更高处的知识树能够又萃取到一些智慧的结晶,进而分享给世人。

    我将这件事列为最高优先级,并用书中的4条建议辅助实现。

    1。 学会分解任务。

    这个不用多说,在之前关于《学习之道》这本书的分享,就有详细关于分解任务和预防拖延的方法。

    2。 想象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

    比如,想象我因为懒惰没有阅读一定的书籍,最后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地老去,庸庸碌碌地消逝,我会痛恨自己。

    这和之前在《人生的84000种可能》中,建议把充满未来希冀的图片放在显眼的地方一样,提醒自己记得初衷。

    3.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

    意思是训练我们做到娱乐时间和专注时间的分离,再慢慢延长专注时间,使学习从低效到高效,基本类似于番茄工作法。

    4.给自己唯一性的阶段奖赏。

    用奖励及时性地犒赏付出的努力,关键在于把这种奖励和这个任务绑定。

    只有完成这个任务时才能得到,杜绝其他方式的获得。

    比如我规定自己看完一本书才能够买一件衣服,否则就不能买……

    三、重新认识知识

    正如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体现出的阅读“战略观”,阅读越主动,效果才会越好。

    带着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带着明确的方向而不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才能借助这本书真正实现自我提升。

    希望解决的问题:

    ●什么算是知识?

    ●什么知识值得学习?

    ●如何打造知识体系?

    ●如何提高知识等级?

    好了,铺垫了那么多,现在开始进入到认知突围的第一部分——知识突围。

    认知清单经整理如下:

    1.知识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客观的,能被验证的,相对正确的。

    简单来说,知识就是不管相信人数的多少,它始终运行着,但在能被验证以前,还不能算作知识,它也随着探索深入而不断被修正。

    2.知识分为四个层次:信息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智慧。

    这么区分的依据在于自我附加值的多少,即为自己思考加工的程度。

    一个知识只有经过个人内在思考判断,结合内部创造加工以后,知识才完整,才对个人有价值。

    信息知识基本是从教科书中直接得到的,融入思考后变为加工知识。

    在某领域积累足够多有强关联性且自我加工后的知识,能形成一个系统整体,才称得上是体系知识。

    而智慧则基于大量体系知识,能够形成指导行为的反应,只能自下而上积累,而不能让他人自上而下传授。

    注意,他人传授的只能是最底层的信息知识,包括这篇文章。

    3.将有限的时间优先用于对有效知识的学习。

    在一些知识节目中的“次有效知识”竞赛,其中的知识广度和丰富程度不容置疑,但和有效程度完全不同。

    次有效知识相对孤立,寻找和记忆的难度更大,例如拉美西斯二世的全名,冲田总司的离世绝句是什么等等。

    而有效知识的联结点更多、可应用的范围更广,可以引发思考并和其他知识点联结,改变或孕育出新知识。

    比如现阶段都在阅读时间管理与自我提升相关的书籍,梳理这个领域的有效知识点。

    也和之前的碎片知识发生联结,会思考将多种高效学习技巧结合使用。

    也会发现一些作者从不同角度得到的观点竟然惊人的重合,享受到观点殊途同归的奇妙感受。

    4.最好的阅读方法是在系统阅读和碎片阅读中各取优势,让两者兼容使用。

    如刚刚提到的,先建立关于【时间管理与高效学习】领域粗浅的知识体系,也训练自己从碎片阅读中概括重点的能力。

    把碎片阅读变成建立每一个知识体系的入口,从碎片阅读起步,把思考加工后的知识放入知识体系相应的位置。

    比如避免拖延的方法123、快速阅读的方法123,用文件夹分类,一层层像思维导图那样细分。

    最后再像电脑系统更新那样,对整体知识复盘,让知识点联系更紧密。

    这样能够避免碎片阅读造成知识点孤立的致命缺陷,例如干货文中知识不连续的弊端,成为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的高效阅读方式!个人强推!

    5.完善自己的元知识是打造知识体系的关键。

    打造知识体系才能把知识升级为智慧,智慧是多少人求而不得的终极目标。

    简单来说,元知识就是要得出A知识,首先要掌握哪些B知识,以及从B到A的算法是什么。

    用左右互搏的方式去看待每一个知识点,避免证实偏差。

    并将有用的东西慢慢加入我们的自有概念,一点点完善我们的元知识,让它们逐渐形成一个小的知识体系。

    慢工出细活,不求快只求尽可能正确,要知道,一旦形成不够正确的元知识,今后未必能接受对坚信的东西重新大刀阔斧地修改。

    6.深度思考的目的在于修正和完善元知识。

    元知识是知识体系的基石,深度思考则是对元知识的测试和修正。

    但并不代表深度思考不能在知识体系里添加东西,但应该非常警惕。

    用本质化和逻辑化思考的方式去测试元知识的正确程度。

    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逻辑上有没有毛病,它本来该是什么样等等。

    这一部分还在摸索中,希望今后有了更多体会再和大家分享。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打造知识体系大体的流程是这样:

    先通过深度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元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清哪些是我们需要的有效知识,哪些是次有效知识,并将需要的有效知识挑拣出来。

    接着提升有效知识的层次,将信息知识转化为加工知识,进一步打造成体系知识甚至是智慧。

    接着通过逆向思考去查漏补缺,尽量把知识体系补圆满。

    相比正向思考的结构导向,逆向思考是问题导向。

    碰到问题以现有知识体系无法解决,就知道还需要补充些什么了,所以关键在于能够发现问题。

    我们要先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或是自己哪里有不足,然后才能想办法解决。

    那么如何更早更多地发现问题呢?

    作者推荐了一个看似很笨但很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分享、分享、再分享。

    很多人并不清楚,其实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分享前的精心准备能倒逼我们完善知识体系,分享的对象人数越多,吃透知识的效果就越好。

    分享的过程又是一个对知识记忆和强化的过程。

    分享后对方也许会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触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我们可以将他人的各类反馈归类和收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查漏补缺的方式。

    随着分享次数的增多,我们会收集到各种各样的见解和问题,等于我们免费雇用了一大批的分享对象,帮忙找出自己还需要往知识体系里添加些什么,或者原有的体系有什么逻辑问题,简直是太划算了!

    知识体系的稳固任重道远,只有坚持这种“笨办法”,才能让它更接近正确和完整。

    坚持的动力来源于对目标的认知,越确定自己要变成的样子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越确定自己正在做的行为能有效导向那个目标里的样子,我们坚持的动力就会越足。

    共勉。

    7.知识变现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点,虽然每个人的工作都是知识变现的过程,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找到最优解。

    在知识突围的尾声,作者也提到了近来最火的知识变现内容。

    对于现在日渐繁荣的知识变现,我一开始也是抱着非常热情的学习态度,精挑细选了一些专家专栏,的确在很多层面拓宽了我的视野。

    对于部分专业平台提供的高效学习方式,是非常感谢的。

    但后续鱼龙混杂的所谓专家导师的课程,用一些厉害的头衔、切中绝大多数人痛点的文案、可以囊括大多数人的课程受众说明,限时折扣的诱惑等等,都让人疲劳不适。

    部分课程的实际内容不痛不痒,根本解决不了课程标题提出的痛点问题。看起来好似收割韭菜、收取智商税的行径。

    当然,这些满天飞的收费课程只是知识变现的一种表现形式。

    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现有知识的最佳变现模式,例如,找一份工作也是知识变现的方法之一。

    只是它相对低效,一份时间只能卖一份收入,而最好的知识变现模式是以增加人数为主,以提升价格为辅的变现模式(不断降价直到继续降价也不怎么增加人数了为止),把一份时间放大出多份的价值。

    比如一些名人或团体因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来实现知识和影响力的变现。

    现在我们可以拿起纸笔把自己拥有的知识技能都列出来,看看是否能组合出什么有意思的职业,或者能不能创造出新的服务形式。

    去找到自己的影响力范围,然后找到最适合自己输出独特价值的点,以扩散而非挣钱为目标去向更多的人持续输出,努力成为这样的价值中心,成为链接点会让一份的时间,获得多份的价值。

    当我们的价值变得足够稀缺和难以替代,金钱自然就会成为其表现形式。

    现在就开始输出我们的价值吧!

    ----------------------END---------------------------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作者:长安有梦(ID:Changanyoumeng) ,90后文字工作者,现居杭州。每年阅读100本书,专注知识拆解与干货分享,助力自我提升。O(∩_∩)O!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懂得这么多道理,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原来是……丨认知突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dq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