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8日
——喜欢你笑,仿佛眼里住满星辰。
今天晚上和郄素平老师还有裴欣老师一起探讨了第四章的后两节内容,我们一起慢慢啃读,慢慢理解,这个过程还是非常享受的。阅读于思考和交流中深入,内心在共同体中产生共鸣。一群人读书,要比一个人读书更厉害,无论是坚持阅读还是深入理解,都一定是获益的。
今天晚上同事请吃饭,不去不太合适,又因今晚有小组视频交流,两者冲突我一直在纠结该怎么办,最后选择了带着书出去吃饭。到八点多,我在饭店捧起书开始参与交流,在大庭广众之下读书,交流,说感悟。虽然环境有着嘈杂,但这样的学习场景是自己不曾想到的,于我而言已经把读书当做不能省略的事情了。今天共读的只有三个人,我们小组读书人也在逐步的减少,很明白老师们都在忙学校的工作,然而,也恰恰是有一定的约束,在强迫学习中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以下是第五章内容。
1,“当促成(或损害)教育共同体的形象更倾向于建立亲密关系、为多数人服务的规则,或依附市场,而非求知、教学和学习时,即使它们不会一下子全部消失,也会变得暗淡无光。”
教育共同体应该是为了教育、求知、教学、学习而存在,这个共同体的构建不能仅仅是为了亲密关系,服务多数人。
2。“只有发展和深化了我自己的内心世界,我才能理解任何伟大事物的内在生命。我不可能从别的生命里得知连我自己生命里都不认识的事物。”
认识世界,从认识自我开始,只有对自我有一个非常具象的认识,你才能由此及彼,很好的理解他人,因为,我们的认知力,肯定对熟悉的自我更清楚,而这种学习力,也可以延伸到认识自我生命以外的事物。
3,“世界没有了神圣,内在景观不再丰富多彩,就没有奥秘可言了。漫游世界不再是走过大草原、穿过森林、跨洋过海;不再是走过沙漠、跨过高山、穿过峡谷;不再是从深耕细作的肥美良田到原始荒原。非神圣化的景观是极其单调乏味的,没有了纹理和凌乱,没有了色彩和灵光——穿越的旅程很快就变得说不出的沉闷了。”
在这里我想到了一个词语叫“敬畏”,没有敬畏就没有所谓的神圣。如果事物不在“神圣”,那我们内心就没有对他的敬畏之心,也就没有走进和了解的兴趣,自然也就没有后续的认知。没有神圣,就会变得乏味,对教学不神圣,教学只是谋生的一种方式,没有神圣没有热爱,也就没有非凡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