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到底什么是教育

到底什么是教育

作者: 素心静灵 | 来源:发表于2017-06-13 19:29 被阅读0次

                               到底什么是教育

    生活就像一场大型的魔幻现实主义秀,电视剧里反映的问题仅仅只是冰山一角。

    ——题记

    最近有这样一段话很火:娶了老师,功成名就;离了老师,身败名裂!或许还缺一个洋洋得意的横批:论老师的重要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最近很火的一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我没有看,但听到了很多关于这部剧的讨论。其中对老师的讨论一点儿也不少。有人说这部剧就是在全方位无死角地各种黑人民教师。

    其次,法国新任的总统马克龙,他的妻子比他大二十四岁,曾经是他的老师。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人民教师的热议。

    网上还有一幅这样的对联:

    上联:想当年,杨振宁纳翁帆激励多少老头儿

    下联:看今天,马克龙娶老师鼓舞众多老太婆

    横批:都是老师惹的祸

    老师怎么了?到底什么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老师身上担着什么样的责任?

    我是师范专业的学生,我却不敢去当一名老师。为什么?“老师”这二字太重,我怕我承受不来。我的专业水平、知识素养这些远远不够,我怕我走上讲台会误人子弟。

    教师资格证面试五月份才结束的,我没有做什么准备,我不知道要怎么去准备。实习前的试讲在面试之前,我准备了,讲课效果我自认为很一般,但没想到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我很虚。在讲台上,我讲了什么?我觉得自己讲的东西干巴巴也没有逻辑性,老师却给我的评价是紧扣文本来分析写作技巧和文章主题,做得很好。而教师资格证的面试,抽到的是讲一篇作文。二十分钟时间根本来不及写好一篇教案,我才写了个大概就已经到时间了!硬着头皮上去讲课,其实也讲得很混乱,一直在强调写作文最重要的是要扣题,结果自己在和学生举例子的时候却严重偏题,怎么办?当时心里很急,但突然想到,诶!这可以是个反例,告诉学生千万不能像我刚刚那样偏题了,一定要扣题,就拉回去了。评委老师并不知道我是讲偏题了,还以为我是故意这样安排的,给了我很高的评价。这一次,我没有那么虚。因为我在反思我在思考——若是真的课堂,面对着我的学生,我应该怎么去讲课?课堂中出现了状况我应该怎么去处理?我应该怎么去教学生,怎样才能把学生教好?作为老师,应该有着什么样的担当?老师的责任是什么?仅仅是教书吗?……这些,是我那天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理不清,我不知道要怎么去回答我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但我想,作为一名未来的语文老师,我首先应该要清楚的是到底应该教给学生的是什么以及怎样去教。

    语文这门课程,有人认为是极具工具性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极具人文性的。而新课程认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的确,语文是一种工具,一种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这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些是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的,这些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但更重要的,我想,是语文的人文性。

    教书育人,教书育人,基础是教书,而重点在育人。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主要蕴含在汉语言文字之中,而语文课程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因此,对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极其重视。

    过去的语文大纲多从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两个方面来规定语文教学的目标。的确,“双基”是重要的目标也是学科的基本框架,但是语文有它的特殊性。语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能力往往表现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学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另外,强调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些是语文课程改革新方向中提出来的要求。我觉得这很好,因为注意到了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更全面更人性。

    教书育人,从教书着手,以育人为落脚点。

    很多人都在误解教育。到底什么才是教育呢?我说不清,但我知道的是,教给孩子们的不应仅仅是书本知识,不应该是应试的技巧,不是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更多的,是德育!

    杨千嬅主演的《可爱的你》,是一部和教育有关的电影。它的开头就是一段老师和学生的对话。

    ——你为什么不想读书?

    ——我总是拿不到一百分。有时候差两分,有时候差十分。我总是拿不到一百分。

    ——拿不到一百分会怎样?

    ——爸爸妈妈会很失望的。

    ——如果让他们失望会怎样?

    ——会觉得自己很没用,就不会有人喜欢我。

    很心酸,这样的话从孩子嘴里说出来。而这个孩子,也才几岁而已!

    吕校长(杨千嬅饰演的角色)建议让这个孩子从精英班调到普通班。而——孩子的父母不愿意,还反问老师,自己的孩子怎么可能不是精英呢?为什么要调离精英班?这个孩子的父母很有背景——上市公司的主席,并且一直很支持学校的工作。另一个老师让吕校长收回自己的提议。最后,吕校长辞职了。

    有多心酸?担心孩子这样下去情况会很严重,已经有抑郁症的倾向了,但是……很无奈。

    吕校长是个很爱学生也很爱老师这个职业的人,她想要孩子接受教育,接受好的教育,她更关注孩子的健康孩子的快乐……当看到元田幼儿园面临撤园的消息后,她毅然选择了去当“四千五校长”(四千五聘请一个幼儿园的校长,身兼多职,整个幼儿园的事都由这个校长负责),为了仅有的五个孩子,她要去承担起她身为老师的职责。“今天不关明天也得关”——这样的话,她听见了,但她不介意,她只想孩子们能接受教育,哪怕整个幼儿园只剩下五个孩子,哪怕被关园的可能性大到几乎不可扭转。中途,这五个孩子有不来上学的,吕校长尽自己的力去帮助这些孩子再回到校园。担心新学期开始幼儿园不足五个孩子将要被关(原有的五个孩子中有一个即将毕业,而幼儿园不足五个孩子则要关园)她努力招生……学期最后一天来了,一个学生要毕业了,就不足五个学生了。吕校长带病来和孩子们家长再见一面,为要毕业的那个孩子举行毕业典礼。家长们欢迎吕校长的回来(吕校长病了,住院了一段时间,为了孩子们,在学期的最后一天回来和大家见面),很不舍,幼儿园要关了却也没办法,但很感激吕校长做得这一切,感谢她的努力。校监说:“吕校长让我看到人性最善良最光辉的一面,吕校长已经对学校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可惜……”后来,孩子们为吕校长表演节目,感谢她。节目结束,孩子们这样说:“校长,我们每天都想念你。我们为了表演给你看,才忍住不哭出来。校长,我们现在可以哭了吗?”吕校长和孩子们哭成了一团,家长们的眼泪也不住掉下来。好在最后出现了转机,村民们被感动,幼儿园加入了两位成员,保住了幼儿园,而吕校长也一直在元田幼儿园当着校长。

    结局还是好的,但给我们反思的地方太多。因为师资力量的缺乏,因为家庭条件的困难,多少孩子面临着失学的危险?随着老师和同学的离去,教育资金的减少,面临失学的风险,这五个孩子不想转园吗?他们没有条件啊!你知道吗,他们带着口罩上学,因为不戴口罩上学会被认出是穷人!吕校长,站了出来,帮助这五个孩子,也是在帮助她自己。她没有努力吗?她很努力。在她以为有希望得到援助的时候,可是呢,对方只是想把她挖走,去当补习班的老师,薪金多少多少,压根没想帮这五个孩子,帮元田幼儿园。太让人心寒了!这就是教育吗?打着为了孩子的幌子去挣钱!教育变成了盈利的一种手段!再看看我们身边——教孩子答题技巧教孩子如何考试教孩子怎么拿高分!这样的现象少吗?这就是教育吗?为人师者就是如此吗?你以为《可爱的你》这部电影是虚构的吗?它是改编自一个真实故事!导演关信辉想要这么温暖人心的无私大爱传递给更多的人,他希望通过电影带给观众更多关于爱和梦想的感悟。为什么说吕校长也帮助了她自己呢,这就是关信辉导演所说的爱和梦想。想要做一名不放弃的好老师是吕校长的梦想,而心怀爱是她实现梦想的唯一途径。

    而实际中的老师呢?是不是应该心怀大爱去教书育人?有这样两位老师

    ——韩军老师和程翔老师,我觉得他们是心怀爱在教书育人。

    看了韩军老师公开课视频《背影》,也看了程翔公开课视频《将进酒》。他们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以情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习。他们是带着爱在教书,他们引导着学生去体会作品中的情,传递给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教给孩子的是情而不是分数不是技巧。

    心怀爱去教书,教给孩子爱。这是我看这些视频的感悟。借用《可爱的你》中吕校长说的一句话——当教师本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是身教,用生命影响生命,你明白吗?

    你看,韩军老师教《背影》。很多人不理解他的讲课模式。说实话,刚开始我也不明白韩军老师为什么要提出那些问题,他要和学生讲什么?看到后面,你会发现,他是在搭建一个个台阶,让学生登上学习的高峰。

    韩军老师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朱家有几个人物?学生马上答道:三个。韩老师启发学生再读读,学生发现还有朱自清的儿子,共四个。再问学生:有几个儿子?有几个父亲?朱自清一身几任?韩军老师引导学生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家庭,两个父亲,两个孙子,三个儿子,四条生命。他不是讲背影,他要讲生命——已逝的生命,将逝的生命,壮年的生命,未来的生命。他引导学生体会生命一去不复返,他与学生一起体会了生命的过程,体会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体会了生命的传递……

    韩军老师告诉学生——生之背,死之影,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轻,才愈珍惜,生命轻,才更珍重。韩军老师以情动人,教学生情……

    程翔老师也是如此。

    《将进酒》是一篇高三的课文,但程翔老师却是给高二的学生上。他特别注重老师的引导作用,很有耐心,慢慢地引导学生,然后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整个课堂围绕着学生展开,课堂气氛特别好。

    无论是韩军老师还是程翔老师,从这两个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很重视诵读的作用。一个是散文一个是诗歌。散文的学习能让学生心性得到培养,诗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审美素质。而反复诵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当中的情感。程翔老师有一点我特别喜欢——李白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诗人,但他每首诗的写作背景大家是不太清楚的。按常理,应该在正式讲解作品之前和学生介绍一下写作背景,程翔老师却没有这么做。古诗文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和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相比有难度得多,不好理解。一开始就和学生说写作背景,学生也只是听了,但并不能很好地体会作者当时作这首诗的感情。而程翔老师是这样做的:首先,通过反复的吟诵,让学生初步体会情感;接着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写作背景的了解,稍加引导再让学生去吟诵;然后,分析句子,带领学生深入体会情感,这时候,插入写作背景,就很好地和文本联系起来,学生对作品本身的把握就更到位,再让学生吟诵作品,效果自然好。

    一开始就讲写作背景,学生会很懵。而真正去体会作品情感的时候又和你介绍写作背景隔得有点久,学生印象更不深。但你在学生对作品开始有了体会之后,再和学生详谈写作背景,学生能够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自然也能真正体会诗的魅力。

    在体会诗歌情感方面,程翔老师是做了很多铺垫的。首先,提问学生学过李白的什么诗并让学生尝试背诵。由此得出:李白诗的风格——豪放、浪漫、痛快,读他的诗很痛快,提醒学生如何去读《将进酒》这首诗。他不是让一个学生朗读,而是多个。通过多个同学的朗读来考察学生对诗的掌握程度,然后再加指导。联系写作背景,扩展知识——提到武松醉打蒋门神,提到醉剑,痛快淋漓,告诉学生,朗读李白的诗要带有醉意带有酒味这样才更有味道。他也做了示范,还和学生商量怎么去朗读更好,提示学生把自己当成李白,把李白的诗变成自己的语言……对学生吟诵诗歌的指导是渐进的,这和他慢慢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是分不开的。

    但反观身边的教育状态,像韩军老师像程翔老师这样的,太少了。照着套路去教书的老师太多,这样教给学生的,只是死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教育。在我看来,是这样。考试机器太多,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独特的创新力的学生太少。

    对比一下中外教育。还有一个视频,我记不得名字,讲的是中国老师去外国教书,采用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去教书,但对那些外国学生却并没有用。他们不会乖乖地听老师的话,你越是管他他越是觉得好玩,他反而闹得更凶,让你不知道怎样继续你的教学。我很喜欢孔子的“因材施教”。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想象力是不能忽视的,不能以同一个模式去教所有的学生。我觉得,应该在全面顾及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共性、个性都能得到发展,学生是有活力有生命的,而不是只会接受知识的机器。作为老师,也应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不要扼杀了自己的个性也扼杀了孩子的个性。

    最后,分享一句韩军老师的话——我现在就是通过《背影》去告诉老师们,我们可以精神自由地去讲课。我们离朱自清更近了,我们触摸到了朱先生内在精神自由、他的灵魂,而且又不怕应试。我的《雷雨》也是这样上的,我所有的课都是这样上的。

    心怀爱,教给学生爱,教会学生爱。我想,这就是教育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到底什么是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kj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