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直播,经过去年的洗礼,已然“红海”一片。其主要模式还是秀场,也不乏以社交、UGC、PGC等平台模式为核心的产品。游戏、赛事、主播、音乐等垂直领域也是各有千秋。现在,我们就来走马观花的看看各种“直播”们。
随着WiFi的遍布、流量资费的下调和网络的提速,给移动直播创造了网络条件,以前必须在PC上做的事,现在只需要你随身携带的小手机就可以完成。加上90后、00后这些互联网原住民登上主流舞台。所以,移动视频产品满地开花是必然的。然而,在这个还算新鲜的市场,已经众星云集。但是呢,大家也都是在摸索和实验阶段,产品同质化严重,差异甚微,不少沿袭着PC时代的经验。
领域:
并不完全部分产品在其细分领域已获得成功,在其他垂直细分领域也是有可能出现一个直播平台的。下面是YouTube上最受欢迎的视频类别,这意味着在这些领域观众们很可能会喜欢看这些活动相关的直播,如何将这些领域的内容产出的人跟观众很好进行直播互动是关键。
via:36kr模式:
多数产品上线之初,想做成“视频”版的微博,让用户自发的通过视频直播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见解。然后发现很少用户会按照我们设想的积极分享,于是请来些红儿,角儿来活跃、吸引用户。用户开始变活跃了,也造就了更多的红儿,最后,还是成了一个秀场。
秀场模式的直播平台引入打赏机制,观众可以购买平台上的虚拟礼品送给自己喜欢的主播,这份盈利主播和平台按比例分成。所以经常可以看到直播间里的美女主播对着屏幕嘟嘴卖萌求“宝宝们”关注,求赞求礼物。这种模式从本质上说更像是一个舞台,一个“中心化”、“一对多”的秀场。
在秀场平台上,作为主播,他分享视频、推销自己,获得别人的赞美、认同,满足想要成名的内在欲望。而普通用户则通过视频直播获取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消遣时间、排除空虚寂寞。
然而主播达人资源是有限的,它会限制你的发展边界;网红女主播是趋利的,如果她在这个平台看不到收益,很快就会离开,去收益见好的平台。顺便带走一票用户。因为主播对用户的影响,远远大于平台对用户的影响,少数知名主播的离去可能造成大量用户的流失。
在秀场模式下普通用户参与感很弱(虽然相比一般的网络视频节目已经很强了),很难保持平等交流,热闹之后用户仍然难以留存。这似乎更满足了主播的社交需求,主播在总用户中的比例毕竟不大。而对于那些占大多数的看客,更多的是带着内容消费的心理,他们的社交需求又该如何被满足呢?
秀场.PGC拉动UGC;
.热门主播/内容拉新,价值主播/内容留存;
.增强互动性;
也许有意识到秀场直播的局限,可以用来拉新,但无法保证未来,为了更好描绘前景,很多视频移动直播应用纷纷把未来目标定义为视频社交。
可能对于和我心态差不多的一批人来说,我们既没有足够的勇气自己做直播,把自己十分真实的状态呈现出来被人评头论足;又没有时间和精力逛直播间,听主播们无所事事的时候扯家常。或许我们就是视频社交的潜在用户?
视频直播是追求实时性的,因此很难与用户碎片化使用习惯兼容。比如装了某些直播App的用户发现了一个让他们苦恼的问题:手机总是不停地收到关注对象开始或即将开始直播的提醒。有时确实不想理睬,他们又很难下决心关掉这个提醒,因为直播是一场实时活动,一旦关闭,意味着可能错过一些感兴趣的内容。当然,你可以用适当回播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视频直播的信息的非对等性依然存在,用户的关注始终停留在主播身上,用户之间的沟通互动非常少。或许也意识到这点,少数视频移动直播应用在主打视频移动直播功能的同时,也没有舍弃传统的图片和文字。这种方式能否帮助视频移动直播产品对现有社交应用产生影响,最终仍有待于未来市场的检验。
社交.制造兴趣-话题-媒介,增强互动性;
.减弱非对等性;
.提高工具性和服务性;
“秀场”和“社交”的直播平台是两种不同的逻辑。一个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纵向关系,而侧重社交的直播平台强调的是更对等的横向关系。
需求对应策略.提供价值/效率
.差异性
.人性
方向:
各个领域也都陆续有以移动视频直播形式试水的玩家入场。
电商:观看直播用户可以购买主播卖的商品;
企业:视频会议、内训、发布会/年会等;
解说:结合传统电视节目、体育、赛事等解说直播;
等等...
包括如腾讯视频、bilibili、陌陌、美拍等App也在涉足移动直播。虎牙、斗鱼等垂直类直播也在往更泛领域发展。
同时一些直播内容也在生活化,由“主”播转向个人,以此将关注点从人转向内容。
并不完全最后,信息移动视频化趋势是肯定的,只不过载体或许是直播,或许是其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