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中国,投融资已经真切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在北上广深的创投咖啡馆,张口闭口不说融资几千万,估值几个亿,就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出来“混”的。
那么投资人和创业者口中的那些A、B、C、D轮;种子、天使、独角兽;BP、路演、估值、条款,都是什么呢?
同样是融资,为什么还有轮次和阶段的不同呢?
每个阶段,投资人关注的点都是一样的吗?
融资阶段:
-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在各个阶段投资人的主要关注点:天使看人、A轮看产品、B轮看数据、C轮看收入、上市看利润。
除了这些粗线条的融资阶段划分,还有就是投资人和创业者对同一家公司的价值,看法不一样。
有一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这两拨人不同的角度带来的不同理念:创业者看公司赚多少钱,而投资人看公司值多少钱。
投资人的游戏是:在我投入资金以后,这公司就要增值也就是要更值钱,公司本身赚不赚钱,不是最重要的。
换句话说,当下一个投资人进来时,他理所当然要花更高的价钱才能买到和我相同份额的股权。
每经过一轮融资,早进来的投资人持股不断增值,后来的投资人不断对公司重新溢价认购,公司的价值也就不断地跟着翻倍,这是每一个投资人希望看到的脚本。
投资三大阶段:
- 1、投资早期,包括种子轮和天使轮。
最初的阶段是种子轮,公司只有创意没有产品。一般前期资金需求不大,自己掏钱,或者有投资人投钱,金额在10万-100万不等。
创业者在这个阶段融资,最要理清一件事:我要做什么。
种子轮之后就是天使轮,公司产品有了初步的一个模样,商业模式初步形成,同时拥有了一些早期的种子用户。
投资来源,一般是天使投资人,天使投资机构(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徐勇的天使成长营等),投资金额在100万-1000万左右。
这个时期,投资人主要看的是创业团队,也就是人。
- 2、投资中期,包括A、B轮,VC是主要参与者。
在A轮,创业公司的产品已经初步成熟了,开始上线迭代,在市场上进行验证,并且有详细完整的盈利模式。
同时创业公司可能还处于亏损状态,但是已经有了基本的收入预测。
这个时期,投资人看中的是产品,投资金额在1000万-1亿左右。
互联网的产品可能是个app,网站,功能,算法,后台等。
在B轮,创业公司在经历一轮烧钱之后,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这个时候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得到的重复的检验与完善,甚至一些公司开始盈利了。
为了推出新业务,拓展新领域,创业公司需要找到风险投资机构(VC-Venture Capital),投资金额在2个亿以上。比如IDG,红杉等。
这个时期,投资人看中的是产品的数字表现,用户的增长,订单数,复购率等。
- 3、投资后期,主要是C、D轮和IPO,PE是主要玩家。
到达C轮时候,创业公司会遇到一个瓶颈,这个时候已经很成熟了,除了拓展新业务,讲讲生态,就要开始准备上市了。
C轮开始的资金主要来源,是私募股权机构(PE-Private Equity Fund),有些值钱的VC也会选择跟投,著名的PE公司:九鼎,KKR等。
这个时期,投资人看中的是公司的收入水平,投资金额在10个亿左右。
融完C轮,个别公司会在融个D轮E轮,这个时候一般主要都准备上市了。
上市之前还要做一件事,首次公开募股(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公司第一次将他的股份向公众出售。
一般来说,一旦IPO完成以后,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了。
想一想,如果把你自己当做一个投资对象,你现在应该是哪一轮了?
原文摘自音频app有书共读-《老路:用得上的商学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