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为得到高研院8期分享日分享内容的节选
我是从2017年开始尝试写作的,之所以要做这件事儿是源于一次和我先生的聊天,我们聊到有些人在说到自己热爱的事儿时会眼睛一亮,我好像就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时候,从小到大没什么兴趣爱好,也没什么特别值得和别人分享的经历。都说作为父母要言传身教,我想让我的孩子能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有自己热爱的事,那我也得先体验体验啥是长期主义。当时得到上有多位老师都说过写作的好处,于是我在2017年给自己立了一个要定期写作的flag,一周一篇千字文,到现在已经持续了4年,一直没间断。
在我写作的这几年里,不断有身边人问我,我是不是本来就对写作感兴趣,所以才能把这件事儿做下来。可其实4年前,我还是一写文章就头疼,半天编不出一行字的状态,就连年终工作总结都是去年抄前年的,今年抄去年的,改改数字直接交差。写作是典型的学习曲线特别长的事儿,明知道长期来看有益,但是长期实践太难了。
2017年我加入了一个写作社群。这个群里开始的时候有80人,在这4年中,我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群的人数越来越少,到现在走掉了70%,还剩下25人。我来给大家说说难在哪儿。
社群刚成立时,大家积极性都非常高。那时看群里的文章,有人写两三千字一篇的调研报告,有人写连载小说,还有人尝试写诗,弄得我都有些怀疑自己的写作诚意和能力了。可是,一两个月后,这样的文章就看不到了。一部分原因是人家不再这样写了,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这样写的人退群了。
这就是写作会遇到的第一个挑战,起步期三分钟热度。
有句话叫“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起步阶段,我们会有非常高的意愿要把一篇文章写好,最好是做充足的准备后再动笔,写完了还要多改几次。可是现实中大部分人在一开始都写不出好文章,如果在一开始就力求每一篇文章都得是逻辑严谨、文采飞扬的,那么写作就成了一件极难的差事,面对难事,心生畏惧是自然的,即使有再大的热情,也被一次次的畏惧给耗没了。
那怎么办?当我们的目标是定期持续写作时,与其在一开始追求写的好,不如先接受自己写不好才是正常的,不要用文章的好坏给自己施加心理压力,反而能维持写作热情。
那怎么算接受自己写不好呢?难道就直接降低标准写流水账,胡乱凑字数吗?当然不是。何帆老师有一句话叫“用简单的白话文把一件小事儿说清楚”,在一开始写作时可以围绕一件小事儿来写,不要刻意炫耀词汇量,追求文笔,只要能把逻辑理清楚,事情说明白,让人能看懂就够了。
就这样写上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你已经不再对写作这件事儿心生畏惧了,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今天工作特别多,回到家已经十点多了,家里的小朋友竟然还窝在床头等着你讲睡前故事,怎么办?今天写还是不写?再比如有那么一个深夜,你坐在电脑前,又过去了半个小时,屏幕依旧一片空白。这时你脑海中会蹦出一个问号“我为啥要写作呢?我是不是没有写作的天赋?干嘛在这里折磨自己?”
然而,最能产生自我怀疑的,还不是这样的深夜。来说我自己。在我写到第二年时,我开始发现群里有些人的文章越写越好,每一篇都让我觉得说到我心里去了;还有一两人因为写作找到了新的职业方向。回头看自己,虽然也有些积极的变化,但同别人相比,这种变化太微小了。看着别人的改变,我觉得再努力也做不到别人那样,很沮丧,找不到继续的理由。
我们说能让你持续做的事儿,一定是那些你在做的过程中能不断收获意义感的事儿。写作进入疲劳期,需要重新寻找意义感,怎么办?
后来有一天,我读到一句话叫 “用30年后历史学的眼光,去洞察我们今天的生活。”这句话提醒了我换个角度看当下,平凡的每一天也会有历史般的庄重感。让我意识到我之前大部分的写作状态,都是期望以写作为工具改变我未来的人生。就像是高三备考的学生,被老师和家长灌输你当下的辛苦是为了以后的甜,所以不用太在意当下的感受,只要升学目标实现,一切辛苦都是有意义的。然而,写作不是升学考试,如果不在每一次写作中找到意义感,又谈何长期?
如何在每一次写作中找寻意义感?翻看社群里我们剩下的25人写的文章,会发现大家写的最多的是与自己相关的事儿,说自己最近的思考,聊日常的困惑,记录孩子的成长等等。把每一次写作当做是同自己的一次对话,对身边的事物多付出一些专注,“与我有关”很有意义。
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同自己对话,不妨像漫画里画的那样给自己找一只“小黄鸭”,把你对生活的所思所想都同它说说,说多了,自然就有思路了。
要说写作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我在面试得到高研院时收获了一句话叫“她分享了如何通过写作进行自我疗愈”。刚看到这句话时我还有些诧异,怀疑面试官是不是没认真听,我说的写作方法123都没记住,就记住了我谈感想时说的4。不过后来我自己琢磨了一下,写作在锻炼我理性思维的同时也打开了我的感官,让我能更细腻的感受生活;写作缓解了我的焦虑也让我能更自信地表达;最重要的是,写作让我发现做时间的朋友并不难。这的确是种自我疗愈。
总结一下,今日我们聊怎样在工作之余持续、定期写作,其实在做每一件长期来看有益,短期反馈却不明显的事情时都要注意两点,一是在初始阶段放弃对完美和专业度的追求,接受自己的不专业,反而会保持轻松的心态,维持动力。二是不要只盯着远方的目标,请在过程中专注体验,用心感受,自然能找到属于你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