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家,身边的人流,穿着举止言行随地域的不同发生着变化。
海淀学院路,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彬彬有礼,互相谦让。没有经历社会的艰辛的他们,很大程度地受着课本上仁义礼智信的影响。
地铁十号线,大多是在北京城里工作的中年人(北漂?),工资不太高,饱受工作折磨?但一身行头还不算太差,不太热情,每个人都活在手机里。哦对了,穿的有逼格的他们,似乎不太爱让座,反而朴实的憨厚的穿的很不出彩的中年男人,比较热心的让座。这个大城市对人的修整,让人一点也不意外。
九号线,穿着没有那么讲究,干净中产,眼神中透露着热情,在社会中生存这么久,似乎没有泯灭什么,日子过得平静如水,不富裕却也不缺钱,没有太大的压力。这样也好,但总觉得缺点什么。
房山线,资本水平较低,文化水平较低。坐在我对面的是一家三口,皮肤黝黑,穿着朴素有点脏。孩子生病了,父母二人带着孩子刚从儿童医院回来。母亲目光呆滞,简单地放空大脑,父亲看起来有种不带思考的阳光,即使他们家庭条件并不好,孩子还得了病,但他们却没有表现出压力与烦恼。我觉得这可能是不思考的结果。
这四个阶段我还是最羡慕学院路,虽然我天天嚷着不想上学,也在学校感受到了压力,但比上十号线的无动于衷、九号线的安逸稳定、房山线的木讷。我还是想做一个有灵魂的人。
但,对于什么是有灵魂,我还是没有想清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