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寄托与希望,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将来有出息是每一位家长的理想和愿望。现阶段,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以孩子为中心、追求完美,过分看重成绩、父母包揽一切、孩子过度依赖等现象十分严重,表面上看似在帮助孩子,为孩子规划目标,实际上却没有从孩子的心理角度出发,偏离了儿童成长发育的科学轨道,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儿童教育现实问题,比如,某家长辅导孩子作业时被捣蛋孩子气的突发疾病住院;某家长与孩子交流不畅,孩子下车跳江溺亡等等,这些惨痛的教训给我们这些家长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怎么去教育孩子、怎么去读懂孩子的心理?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曾说过,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好的父母需要技巧。
尊重孩子,构建良好舒适学习环境。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尽量给孩子营造一种宽松的成长环境。经常听到家长有这样的抱怨:为什么优秀的孩子总是别人家的,自己的孩子总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殊不知,在给孩子选择学习时多少家长是和孩子深入沟通后进行的?又有多少家长是私心下为了实现自己儿时没有实现的梦想而寄托给孩子去实现的呢?我也是一位母亲,心里一直有一个音乐家的梦想,当我的孩子到了老师认为可以学习钢琴的时候,我义无反顾地给孩子报了钢琴班,买琴、找老师……,一气呵成!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我的孩子培养成所谓的钢琴家!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娘俩每天都在争吵中度过,我逼她,她反抗,直到有一天,我认真分析了一位教育专家的教育心德,和她好好交流,听取了她的意见与想法。哦,原来我的孩子并不是不想学习钢琴,也不是弹不好,只是她不想听我每天的唠叨与监督!于是,我把学习的自主权交予了她,告诉她学习的进度与目标,给她自由的练习空间,结果比预期的效果要好的多。因此,在对待孩子的学习中,我们父母一定要摆正心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开阔的成长环境,不盲目攀比和偏听偏信,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并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兴趣有了,其后的学习和发展自然是水到渠成、轻松愉快的过程。
欣赏孩子,努力挖掘孩子内在潜能。有这么一个实验: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选中一所小学不同年级共18的班级作“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他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占总人数20﹪的“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交给校长和任课老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一段时间后,这些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其实,当初那份名单只是心理学家随机选出来的,不过是谎言对老师产生了心理暗示,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和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在潜力,使他们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孩子由于年龄和认知的局限性,无法认识到自己的真正价值,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自内心地去赏识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树立“我能够成功”的信念,对孩子抱有热切的期望,并让孩子感受到这种期望,而不要总是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要走进孩子的心灵,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欣赏他们的努力与进步,让他们在充满自信中学习,在不断体验成功的经历中快乐成长。
完善自己,陪伴孩子快乐成长。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其实,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很多时候,孩子的言谈举止反映的正是父母本身的形象。记得在一档综艺节目中,一个小男孩为父亲唱了一首歌,他小小的心愿就是能让爸爸多牵牵他的手,而不是回到家手机不离手,抖音看不完。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到家后就知道看手机、看电视,怎么叫都不动!那问问您自己,下班后又是在干什么,是陪伴孩子一起学习进步,还是刷手机?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自己要首先做到。在陪伴孩子成长方面我们一方面要加强自我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为孩子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另一方面,要讲究方式方法,探索适合孩子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学习。比如在假期旅游中,孩子在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秀美风光的同时,我们可以介绍景点的历史背景,形成原因以及相关的诗词歌赋等等,使孩子在游玩的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学习和对祖国的赞美。在孩子的课外兴趣方面,要积极提出问题,帮助孩子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不断将孩子有益兴趣引入深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孩子的尊敬,才能陪伴孩子共同成长,享受成长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