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艺术都在社会上层滋润的生长着。它和种地,庄稼,食不果腹的人家很少会产生关联。那样贫瘠的土壤也很少能孕育出热爱文学艺术并能做出什么的人,也很少能给他们更大的视野。现今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这种情况,给了更多人展示的机会,但总体上我还是认为粗糙的环境里很少有不粗糙的的人。为了生存活着的人,只有变得迟钝,才能幸福一些。
也是因为这样,余秀华的出圈才会备受关注。她没有在那个环境里迟钝,反而保留了一份文学世界的敏感和天真。她被贴上一些引人注目的标签,被称作“农民诗人。”
这样的标签,我不觉得是对职业的划分。我认为这是对阶级的区别。也显示出了文学在底层的贫瘠,贫瘠到那些写诗,创作的人能被单独归为一类。而不是把作品归类。
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吃不饱饭的地方,谈论艺术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在吃不饱饭的地方,坚持艺术是一件愚蠢又让人钦佩的事情。在吃不饱饭的地方,谈论艺术是一件可耻又优美的事情。
诗歌拯救了余秀华。给了她生命的寄托。也改变了她的生活。
尽管她不愿意,但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她的诗歌因为她的境遇而加了不少分。大众对她的赞叹也不仅仅是因为诗歌,不是所有在那样境遇下的人都能写出诗来,不是所有的诗人在那样的的境遇下都能有那份热爱。这件事本身就难能可贵,让人钦佩,更何况写出来的诗确实不错。
单纯的说诗歌,我并不觉得她的诗歌可以排在前列。那更多是一个能写好诗的人的心里独白。无关乎其他,只有自己。
若是想要从她的诗里读到大爱,情怀,对生命更高层次的思考,更多深厚内涵的东西。就目前为止我是没有看到的,我只能看到一个女人对爱与幸福的追求。
不过她也从不是写诗给别人看的,一直都是为了她自己。
我想就算余秀华没有成为大众所知的那个诗人,她依然还是会如此写诗,只写给自己,获得爱与宁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