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灵的孤独

心灵的孤独

作者: Canfeng110 | 来源:发表于2019-10-10 17:06 被阅读0次

           在川藏线上,有太多关于国道318的传闻轶事,大多文过其实。318之所以被大多数文青所追捧,我想主要是因为在长达2400公里的旅途中,在广袤的天地之中,风光无限,一日四季,充满了挑战、自由以及各种的可能,满足文青们对浪漫主义的幻想与放飞自我的向往。“仗剑天涯,笑傲江湖”。“人的一生,必须要走一趟西藏”却是未必,“涤净心灵”之旅,亦非人人可得。然而,当你尽可能地放下俗尘琐事,在这条足够长的天路上,让你能够放缓脚步,去慢慢地感受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天地自然,感受人如蝼蚁却心比天高,留下的就不仅仅是风光留影,更多的是对自我的反思。从成都一路西行去往拉萨,轮流听着《樊登读书》和《蒋勋解红楼梦》。在这雪域山川之间穿行,那些关于人性和心灵的话题,似乎变得特别应景。原本就是想着重拾心情而上路的,在这里似乎达到了所谓“天人合一”的境地,所谓“心灵之旅”多半是境由心生。我想,每个人正是蕴藏着这种不为外人所道乃至不为自己所察的心思,而后有了这芸芸众生之相,组成了这五彩斑斓的世间万相。那么,什么是“我相”?那支隐藏在自我内心中的人生奥义到底是什么呢?我想,大约是孤独,人生终将归于心灵的“孤独”。

    林芝鲁朗小镇-玛尼堆

          《樊登读书》推荐了一本张德芬的新书,叫做《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书中大约讲述了人这一生必将孤独,然后更多地还是在探讨亲密关系中的个人应该独立,应该如何走出情伤和情绪管理,如何寻找自我,等等。某种程度上,这本书似乎也是作者自我疗伤的产物,因此带有一些宿命的感情色彩。老实说,这样的书籍不是我的菜,因为它更像是一种精神法,你可以把它当作一篇散文随笔来欣赏它的文辞和情怀,又或者它正如我笔下的此文只不过是自我意识流的梳理,但作为著书立言,似乎还是有点意犹未尽,更何况我本就不是个宿命论者。但是,“人生孤独”,这个话题,确实点醒了我,使得过去诸多碎片化的意识流开始往这个词上汇集,尽管彼述的孤独与我说的孤独并不完全相同。

          《说文解字》说,“子无父为孤”。我理解为这是无力改变的外因,因此“孤”是客观的,也是被动的,也是悲悯的,我们将“孤”组词的时候,总感觉有种悲伤的意味。相对的是“独”:“犬相得而斗,羊为群,而犬为独。”独是内因,是主动的,是自我内心存在的方式。所谓“孤独”,在我看来,落脚点在“独”,是不论你身处的怎样的孤绝境地,是在山谷之底探幽,亦或是高山之巅揽月,与周围是否有同路人无关,而关乎自我的内心独立与自我精神独处。孔子说,“君子慎独”,并不仅仅是现实空间中的独处,更多是自我内省。在海拔4500米的海子山山顶,一位来自山东潍坊的武警战士,在那里驻守了15年。从他的聊天语气中,你能听出他那种想念家乡的感伤,也能感受到那种驻守天路的平和与豁达。我想起了中学时代,以学校后山顶上的一块黝黑的巨岩为题,写了一首长诗。诗中大意是说,这块石头,屹立在山顶,历经千年沧桑巨变。他的身边的花草树木鸟兽,一代代地枯荣,离他而去。他承受着烈日风霜雨雪的考验,也承受着孤独,却积蓄着腾飞的力量。终于,山体巨变,他在这次巨变中,以响彻天地的轰鸣,从山顶一跃而下,完成了他的终极腾飞。现在想想,在那个充满“强愁”“满纸荒唐言”的青春期,还是深深地受到了“儒家思想”影响,对“孤独”的理解都带着浓重的“入仕”的意味。而今奔四的年纪,才发现真正理解“孤独”,绝不是功利的,而是在孤独中寻找那个真实的自我,感受当下,觉察自我。正如这沿途所看到的每一处风景,每一处山石,它们感受着千万年的风化,经历千万年的沧海桑田,它们依然静静地看着这天地万物生长凋零,看着这芸芸众生的熙来攘往,看着繁华尽谢多少人间悲喜。这就是它们的存在方式,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多少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终究与我们这一生纠缠不断,哪些人离你而去,哪些人又伴你左右,谁为你哭泣,你又为谁无眠,道不尽的酸甜苦辣咸。佛家说,这都是解释不清的事情,也只有“因果”二字可以说的清楚。所以,“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林黛玉注定要哭的,贾宝玉也是要出家的。这些如此高深的学问,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又岂能轻易明白,所以我们依然于俗世之中“着迷”。

    塔公草原

            然而,执也罢,迷也好,在我看来,都没有什么不可以,每个人都有选择自我生存方式的权利。但问题是,那个内心“孤独的自我”到底看到了什么?到底看到了怎样的我,这个“我”是真实的我吗?这个问题,终究伴随我们一生,没有人替我们解答,也没有人可以窥探我们埋藏深处那颗孤独的内心。在布达拉宫里,供奉的每一世达赖喇嘛的灵塔,他们以绝对孤独的方式,与佛经生死相伴。你可以感受到那种内心孤独的宁静,这种宁静让人肃然起敬。你也可以感受仓央嘉措的放任,带着他的诗自我流放远方,不知在哪处山林旷野之中,最终历尽了他的劫数,留给人间的是无尽的浪漫与传说。我们无法也没有必要去探究这些大师内心如何解读自我,但我们却可以好好地跟自己对话。现实中的我们,从离开青春年少那一刻起,变得越来越功利,我们追求越来越高的效率。我们还总想着被关注,被认可,害怕孤独,害怕被遗忘,害怕被否定,害怕丧失颜面。我们被大量的信息和所谓的现代文明所裹挟。时间,已然成了我们最宝贵的资源,可是我们却再无时间去正视自己,感受自己。这个世界上,唯独自己可以感受自己,除此之外,再无他人。可我们总是任由他伫立在高寒之巅颤栗,也不再像幼时的我们那样去时刻给予慰藉。也许,我们应该慢一点,去感受自己,感受当下的自己正在经历的每一刻,感受快乐、痛苦、羞愧、愤怒、孤独;感受财务自由,也感受捉襟见肘;感受思考,也感受所作所为。然后问问那个孤独的自己,这是善良如初的你吗?你,还好吗?  

    青藏公路

           爱因斯坦说,时间是不存在的,它只不过是人类记忆欺骗了自己的产物。这似乎很难理解。但撇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过去和未来的你,都不是现在的你。由此,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似乎有了一点统一。而在我看来,争吵了千年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本身就是统一世界的两面,一个讲究外部世界规律,一个说的是内在修养心法。然而,外部世界易见,可真心难觅。修心法门,往往只能靠意会,靠体会,靠聪慧,言语却很难表达的清。表达得清楚的法门,往往都不是真的修习良途。唐僧师徒历经磨难到了灵山,佛祖让迦叶传无字经书给他,他却不识真经,只道辜负了唐王陛下和东土百姓。直到放下了人事,拿到了有字经书,方才顿悟。这万千的世界,便是这么有趣。当你关着心门去看的时候,片刻美丽过后便是灰色与虚妄;当你敞开心门去看的时候,她便是万物生长,生机勃勃,春光明媚。推开心门,你静静地去看门里的那个人,那个始终在门里的人也在静静地看着你。他时有悟,一叶秋风便可渡我正觉;当时未觉,纵有七十二变不过东海顽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灵的孤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yw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