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大半的生涯,是和妻子俩安静地过着日子,下午作一次散步,路上或者遇到几个朋友。康德相传终生未尝走出故乡十里以外。达尔文周游世界以后,余下的时间都是在家里消磨的。马克思掀动了几处革命以后,决意在不列颠博物馆中度他的余年。从全体看来,安静的生活是大人物的特征,他们的喜乐也不是外人心目中认为兴奋的那一种。一切伟大的成就必须历久不懈的工作,其精神贯注与艰难的程度,使人再没余力去应付狂热的娱乐。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多地放在物欲追求上势必精神贫乏,罗素举了西方名人,我也想举几个中国哲人,庄子不用说了,钓鱼大概是他主业。最近在看的王阳明,独自一人在贵州龙场的山洞里悟道,颇像武侠小说里的闭关修炼呢。出来之后也是夜夜独自一人坐在龙潭边冥想。苏轼最高成就是被贬黄州四年期间。独处大约是这些人内心的清欢。这快乐不是兴奋而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愉悦。
忍受单调生活的能力,应该自幼培养。在这一点上,现代父母大大该受责备;他们供给儿童的被动的娱乐实在太多,例如电影与珍馐之类,他们不懂得平淡的日子对儿童是如何重要,过节一般的日子只好难得有的。
罗素认为单调的生活对儿童教育有利,大约是有道理的,以前我想要给孩子做实验、教他知识,但看书一年我越来越觉得应该放空孩子的脑袋,三四岁是她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候,不妨就先让她尽情的想象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感觉我家娃绝对是有单调生活了,因为疫情,从一岁半到三岁就圈在家里了。朋友也不经常聚,还是那句话,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你只看到了一面,不代表不存在另一面。提高自己的认知才会更淡定,在别人跟你比鸡娃的时候,一笑置之,其实,只要不参与卷谁也卷不到我。哈哈哈
儿童的娱乐,在原则上应当让他用一些努力和发明,从他的环境中自己去创造出来。凡是兴奋的,同时不包括体力运动的娱乐,如观剧等等,绝不可常有。
深刻反省,因为我基本属于一个人带娃,所以给自家娃看ipad时间偏多,虽然都是放动画歌曲,但她算观剧很多。现在轻松一些了,每天上完学我还给她看半小时,慢慢戒掉吧。将来家里也不买电视了。
刺激在本质上便是麻醉品,使人的瘾越来越深,而兴奋时间的肉体的静止,又是违反本能的。倘使让一个孩子,像一株植物一般在本土上自生自发,其长成的结果一定极其圆满。太多的旅行,太多复杂的印象,适宜于青年人,徒然使他们长大起来不耐寂寞,殊不知唯寂寞才能生产果实。
想起马斯克的人生,他因为单身母亲换工作频繁,所以幼时没什么玩伴,也经常换地方,导致了别家孩子在读小学读物,他就自己抱着大英百科全书啃去了。
幸福的生活,大半有赖于恬静,因为唯有在恬静的空气中,真正的欢乐才能常住。
无比同意!
一个人的“自我”并非世界上一个重要的部分。一个人能把希望与思念集中在超越自己的事情上,必能在日常生活的烦恼中获得安息,而这是纯粹的唯我主义者所办不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