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
“我为了多陪陪你,工作都加班加点赶完了,你还想怎么样?”
“要不是为了让班主任多关照你,我才不费这个力气”
“你老是觉得我付出是理所应当”……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对着爱人或者孩子说出过类似的话。
也困惑着,为什么自己牺牲了这么多,对方却视若无睹,甚至反感。
这就是“付出型人群”常常面对的矛盾: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的付出被认可;一方面,又想停止这种大量的付出。
那些经常“牺牲”自己的人
成为父母之后,特别是母亲,会不知不觉丢掉原先自己的生活,
围着孩子团团转,陪孩子玩、上课、吃饭、讲故事、辅导功课……
很多妈妈为了孩子上个好学校,丢下工作,跑去孩子学校附近租房子、找工作,就想让孩子以后读个好大学。
这些妈妈大多在之前热爱旅游、画画、写字、读书,独立自信。
这种“牺牲”,看起来非常伟大。
而面对爱人时,“牺牲型”人群也经常表现为无理由付出,
![](https://img.haomeiwen.com/i18355497/90dc6998e3557d6c.jpg)
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一味替爱人着想,
此时,爱人通常会说,“你能不能做点自己的事情?”
这句话是一切争吵的根源,
但是“牺牲型”人群会把这句话理解为“你看不到我的付出,你不在乎我”,并且为此痛哭流涕,直到对方认错。
“我牺牲掉这么多时间陪你,你为什么不买账?”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牺牲”
为了让对方觉得,“有你真好”。
于是,太多“牺牲型”的父母或者爱人,会不断不断失去自我,只为了得到孩子和另一半的肯定。
也会觉得“只要我付出就一定有回报”,渴望爱人和孩子在情感上的回馈,希望对方也对自己一样好。
还有一种情况是,自己的条件比爱人好,这在男性群体中很常见,
男性为了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与能力,会一手包办爱人的工作生活起居,
比如为伴侣换一份自己认为好的工作,找一处安全的住所,
为伴侣购买礼物,不停向对方表达爱意。
但是所有付出型的人,其实都在渴望回报,渴望回应。
“牺牲型”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不要以为,只要全心全意为了孩子付出,就能够得到期望的结果。
这种想法之下,牺牲型人群会做出更大牺牲。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面对爱的时候,心里会有如下反馈:
我表现不好了,对方就不会再爱我。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长大之后会成为更具有“牺牲精神”的人,
对爱人无条件付出使他更容易受伤,对他的后代无条件付出使他陷入这种死循环。
举个例子,无条件牺牲自己陪伴孩子,放弃自己的事业和爱好的妈妈,
会给孩子这样的感觉:我欠我妈妈的,只有我乖巧懂事听话,才能弥补妈妈的牺牲,不然就是不孝。
恋爱、婚姻中更是如此。付出的一方会觉得“我付出这么多,你凭什么一分也不肯为我付出”“我牺牲的,你下辈子都还不上”,从此陷入伴侣的争吵,情侣可能也会因此分道扬镳。
停止说“这是为了你好”
作为母亲,要时常提醒自己少跟孩子说类似于“这是为了你好”的话,
抽离出来一部分时间给自己,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可以说“我也有自己的需要”,
而不是为了谁,也不是讨好谁。
作为爱人,要记住感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你有更大的价值要去实现,找到自己的独立性,不要丢弃原本的爱好,同时不要再说“我为了你才跑到这个城市工作的”。
你的心态好了,伴侣或是孩子自然就会更爱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