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区别。根据弗洛伊德的基本设想,人生来就具有难以控制的无意识的欲望,这种欲望寓于“本我”之中。人一出生,他的本能就追求某种形式的满足。然而,几岁的孩子都知道,这些——弗洛伊德所说的性的和攻击的——欲望追逐着那些周围的人不以为然、现实生活中也没有地位的人。父母禁止并惩罚孩子那些想要满足欲望的行为。同时,父亲和母亲在孩子六岁以前就以他们的某种反应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孩子在上学前就已形成道德规范(“超我”)。因为本我的要求与超我的要求是不一致的,所以,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很早就已形成一种能够在两种规范之间进行调解的规范,也就是“自我”。比如,自我设法将“恶的”欲望导向现实生活中人们能够接受并符合自身道德要求的目标。但是,这种调和行为可能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欲望要求进入意识,从而引起害怕和恐惧,在任何时候都是可能的。大多数人多少能够满意地与这些对抗力量实行妥协。然而,弗洛伊德深信,他的病人都没有成功地采取这种平衡行为。他们的症状表明,要么过于强大的欲望摆脱了“自我”的控制,而现实生活又不可能让他们得到满足,要么他们的道德要求太高。
心理分析的方法论上的缺陷。方法论者对精神分析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们指责其概念的定义不完善——太一般化和“含糊不清”,而且无法进行评估。他们指出,对于在什么条件下会出现设想的过程(比如压抑)没有作出任何解释。总的说来,有人批评说,精神分析虽然能够在事后解释各种观察到的事件,但是没有对未来的发展作出预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