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文烈
A.萨瓦里卡
萨瓦里卡,是泰语的译音。意思是“你好!”
这是我在泰国学到的第一句泰语。
如果不是家人的安排,我才不会到泰国旅游。想象中的泰国景观,不过是椰林、大海、沙滩之类。自己长期住在广东大亚湾,这类景观对我来说,实在缺乏吸引力。还有就是寺庙,图片上见过,金灿灿的,不过如此,值得那么远去看吗?
到了泰国清迈,我才发现,我原先对泰国的想象,实在是太肤浅了。
清迈是泰国第二大城市,给人的印象,却是一个巨大的植物园,一片葱茏。没有高楼大厦。别具风情的泰式建筑,散落在绿色的海洋之中,恬静而别致。
在小超市里购物,一只壁虎,大模大样地爬在天花板上憩息;咖啡店外的木栅栏上,几只不知名的鸟儿,叽叽喳喳地在打闹......人和自然,和谐地共存。
不过短短几天,清迈的古代寺庙、皇家花园、木雕小镇、清迈大学校园、大象训练营、夜间动物园、人妖表演,以及路边的大排挡、水果市场、当地的交通工具TUTU车......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泰国的酒店前台人员、TUTU车司机、甚至在大排挡上菜的小伙子,普遍都能用简单的英语交流,使人感觉方便不少。
欠发达的国家都在选择现代化的路径。泰国第二产业并不突出。它明显地从第一产业,直接跃向第三产业。凭借这种独特的发展模式,既引领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又保护了祖先留下来的绿水青山,让人满眼郁郁葱葱,满心葱葱茏茏。
萨瓦里卡,清迈!
萨瓦里卡,泰国!
B.独特的泰国寺庙建筑
泰国的寺庙,与中国的寺庙比较,区别在哪里?
当然,建筑风格不一样。泰国寺庙或者更加金壁堂皇,或者“人”字形屋檐角度更小,呈锐角状,或者屋顶为多层、多重结构......
但是,都是佛教寺庙,它们的最大不同点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令我纠结。
在清迈皇家花园观览,远远地,一座泰国寺庙式建筑,高高聳立。在苍茫的云海映衬下,显得气势恢宏,气象万千。这座建筑的“人”字形屋檐,正对在中轴线上,正对着皇家花园的大门。
我心里一动,突然豁然开朗:泰国寺庙,是以“人”字形屋檐这一侧,作为正面。这一面的大门,是正门。而中国寺庙的“人”字形屋檐的一侧,恰恰是建筑物的侧面,这一面的门自然也是侧门。
泰国寺庙和中国寺庙的正面和侧面、正门和侧门,恰恰是相反的啊!
这不就是泰国寺庙同中国寺庙,最大的不同点吗?
由于这种不同点,使得中国的寺庙,庄严、稳重;泰国的则显得堂皇、轻灵。中泰各有特点。
和导游交流,希望自己的观察得到证实,但导游说:“噢,这个问题我还没注意到呢!不过,我觉得你说得有道理。”
旅游大巴在清迈街道上穿行。透过车窗,我看到,许多泰国民居的建筑风格,和泰国寺庙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美观、独特的泰式风格。
透过这些独具风格的建筑,仿佛让人聆听到暹罗大地上,古老岁月的回声。
C.近距离接触人妖
人妖妩媚、靓丽,令人赞叹!
人妖表演晚会上,表演者款款上场,五光十色,风情万种。
亲眼看到了人妖后,我对“人妖”这个称呼,实在难以认同。
对这些美的使者,人妖这个名称是否有点妖魔化,对人家不太恭敬?有人说,他们改变性别,是因为生活所迫。这种说法可能有点以偏概全。他们中,一定有人是为了对美的追求。不管何种原因,为什么不能给这些美丽的使者,取个阳光一点的称呼?
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频频走下舞台,来到观众席中,和大家握手。一位全身银白色的表演者走到我旁边时,突然停住,在我脸上“啪”地亲了一口,引起周围的观众一片笑声。
一位穿红色纱裙的,我觉得是最靓丽的一个,却在另一条通道上进入观众席,那边的观众争相握手、拍照,在观众席激起不小的波澜。
表演晚会结束后,同行的游客争着来看我的脸上带金粉的唇印。都笑着说:“嘿,你走运了啊!”
我歪着头,得意地让他们看,一边还说:
“走什么运啊?我还觉得怪郁闷的!”
一位表情总是很严肃的女士,安慰我说:
“别介意。你并没有什么不对。何况,人妖也不是真正的女性......”
我打断了她的话,说:“哪里的话!我感到郁闷的是,亲我的,不是穿红色纱裙的那一个!那个人才最好看!”
呵呵!
D.在泰国舞蹈中看到了什么?
到达清迈的当天晚上,我们晚餐时,有歌舞表演。
泰国的歌舞,舞蹈演员的腰肢、手臂动作很优美。上肢的舞动,淋漓尽致。连手指也呈莲花状,或者孔雀顶冠状。
其实,不仅是泰国,整个东方的舞蹈,都很讲究上肢、腰肢的舞蹈语言。而下肢动作,仅仅是辅助,其舞蹈语言相对来说,简单一些。
也许东方人因为身材不夠高大的原因,为了扬长避短,所以,才充分展示上肢动作,而下肢仅仅作为辅助?
西方的舞蹈,恰恰相反。腿部动作在舞蹈语言中,十分醒目。芭蕾舞、踢踏舞,就很典型。比如踢踏舞,下肢动作,令人眼花缭乱,而上肢或者只是随意摆动,或者干脆背在背后,没有动作。也许是为了发挥西方人身材高大、下肢相对较长的优势吧?
餐厅的舞台上,腾起了白色烟雾。表演者的一条条手臂伸展向上,象一条条白蛇,在烟雾中不停扭动,柔美、优雅,令人赏心悦目......
E.令人捧腹的大象表演
若非亲眼所见,我很难相信,大象训练营地坝上的那一排绘画,是大象用长鼻子卷着画笔,一笔一笔描绘出来的!大象们有的画绿树,有的画红花。甚至画一头大象在奔跑......
坐在围栏外的台阶上,观看表演的游客,不住地咂嘴,称赞:“即使一般的人,也画不到那么好!”
令人忍不住想笑的是,画完之后,大象还在画面的一角,用歪歪扭扭的字母题落款呢!
大象的动作表演、音乐表演等各项表演完成后,都来到围栏边和游客近距离接触。游客们纷纷上前,把事先准备好的香蕉、甘蔗送上去,大象用鼻子卷起来,送进嘴里,然后笨拙地点头示意。引起游客一阵阵笑声。
有人把泰国纸币递给大象,大象居然也认得。用鼻头吸住,然后扬鼻递给骑在背上的主人。主人收好纸币,脱下草帽,让大象扣在游客头上,算是答谢。大象把草帽扣在游客头上后,长鼻子并不松开,只是象征性地让你戴一下,然后把帽子卷走了。意思很明显:
“帽子是我主人的,只能给你表示一下,最后必须还给主人哦!”
游客们又是一片笑声,不住赞叹,这些大象太有灵性了。
真是聪明、可爱的精灵!
难怪大象在泰国有很高的地位!难怪大象在泰国佛教中,也占据显赫的位置!
我问一位管理人员:
“Hello,what is the Thailand for elephant ?”(请问,泰语里,“象”的语音怎么说?)
管理人员笑笑,回答:“昌(音)。”
从泰国归来后,才听到有人说,大象的“才艺”的背后,充斥着主人极为残酷、野蛮的鞭斥。不禁一声叹息。早知如此,骑象这个项目,我是坚决不参加的。而且,会多买点香蕉甘蔗之类的东西,犒赏它们。
我在心底里,给大象送去深深的同情:
萨瓦里卡,“昌”!
F.初识菩提树
在泰国,我第一次见到了菩提树。
那是在清迈素贴寺(俗称双龙寺),导游特意给我们介绍了菩提树。还告诉我们,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立地成佛的。
关于菩提树,还是读书的时候,哲学老师给我们讲解中国古代唯心主义思想时,就有涉及菩提树的偈子。南北朝时,禅宗一位弟子作了一则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另一位弟子,叫慧能的,更加“唯心”。他的偈语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去掉后人贴上的“客观唯心”、“主观唯心”之类标签,这本来是有趣的故事。它闪烁着古人的思辩,和智慧的光芒。
菩提树的叶子,叶身并无什么特别,而叶子的顶端,有一绺,长得又细又尖,别具一格。这个特点,使得菩提树很容易辨认。我捡起一片树叶,珍惜地夹在一个小本里。
也许在菩提树下,有诚意的人,都能悟到什么?
我仿佛听到现实环境在呼唤:少一点“唯物”的浮躁,多一些“超物”的心境;少一点偏见和喧嚣,多一些菩提的宁静、超然。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曾经认为这句偈语的意思,并不难理解。在菩提树面前,我突然觉得,真正领悟,可能要用一辈子。
在双龙寺游览后,吃货们当然要去品尝一下泰国风味。我们在一家餐厅坐下来,点了花虾、蒸鱼等等海鲜,大快朵颐。海鲜是以重量计价的,我们觉得份量十足。餐后,回酒店,在路边招TUTU车,司机的开价也并不出格,没有被宰的感觉。
和导游聊起自己的这些好感,导游说:
“别忘了,泰国是信佛教的国家!”
我的眼前,一下子又浮现出了菩提树。
网友评论